中文提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杨伦对毗陵杜诗学的传承 | 第11-37页 |
第一节 杨伦家世生平概论 | 第11-14页 |
第二节 毗陵尚杜注杜风尚 | 第14-22页 |
第三节 外家的诗文传承 | 第22-37页 |
一、通经工文之家学传承 | 第23-25页 |
二、疑义相析之群居交游 | 第25-29页 |
三、体格性情兼重的注杜观念 | 第29-37页 |
第二章 明代杜诗学对《杜诗镜铨》的影响 | 第37-69页 |
第一节 复古派从辨体角度对杜诗的接受与批评 | 第37-48页 |
一、杜格异于唐调 | 第38-41页 |
二、“伸正诎变”之说 | 第41-45页 |
三、“伸正融变”之说 | 第45-48页 |
第二节 明代竟陵派“内自信于心”、“求古人精神所在”的杜诗点评 | 第48-58页 |
一、从“独抒性灵”到“厚出于灵”的诗学观念转向 | 第49-52页 |
二、“内自信于心”、“求古人精神所在”的杜诗点评 | 第52-55页 |
三、杨伦对竟陵派杜诗点评的借鉴与批评 | 第55-58页 |
第三节“以意逆志”的《杜臆》 | 第58-69页 |
一、“以意逆志”:对老杜深心的探求 | 第58-62页 |
二、“借杯浇臆”:自我感情的释放 | 第62-65页 |
三、“以我为诗”:求真求变的诗学观念 | 第65-69页 |
第三章 《杜诗镜铨》与清前期的杜诗注本 | 第69-100页 |
第一节 清前期杜诗研究的背景 | 第69-75页 |
一、天崩地解的社会现实 | 第69-72页 |
二、“史诗”观念的发展 | 第72-74页 |
三、务实通博的考据之风 | 第74-75页 |
第二节“诗史互证”的《钱注杜诗》 | 第75-87页 |
一、宋明杜诗“诗史”说:从叙时事到述情切事 | 第76-79页 |
二、钱注对“诗史互证”的继承与发展 | 第79-82页 |
三、以“诗史互证”为基础的“讽君说” | 第82-87页 |
第三节“还杜以诗,还杜之诗以心”的《读杜心解》 | 第87-100页 |
一、“以心解杜”的解诗方式 | 第87-91页 |
二、“还杜以诗”的注杜方式 | 第91-95页 |
三、“在神理,在纪法,不在字句”的章法抉示 | 第95-100页 |
第四章 《杜诗镜铨》的特色和地位 | 第100-122页 |
第一节 《杜诗镜铨》的特色 | 第100-107页 |
一、精简得要,阅卷了然 | 第100-104页 |
二、平正通达,不为异说 | 第104-107页 |
第二节 《杜诗镜铨》的地位 | 第107-122页 |
一、对诸家笺注之借鉴:诗意阐释与诗法标举并重 | 第108-114页 |
二、对后世影响:流布最广,杜诗笺注之善者 | 第114-122页 |
第五章 杨伦的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 | 第122-129页 |
第一节 诗取性情,关乎家国 | 第122-124页 |
第二节 唐宋分界,取法杜陵 | 第124-126页 |
第三节 贵从绚烂造平淡 | 第126-129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38-139页 |
后记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