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裂爆破参数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概述 | 第11-15页 |
1.1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预裂爆破发展状况 | 第12-13页 |
1.2.1 预裂爆破机理研究在国外的发展 | 第12页 |
1.2.2 预裂爆破机理研究在国内的发展 | 第12-13页 |
1.3 预裂爆破目前的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3.1 线装药量的不确定问题 | 第13页 |
1.3.2 成缝机理问题 | 第13-14页 |
1.3.3 成缝宽度问题 | 第14页 |
1.3.4 成缝宽度对被保护物的破坏程度问题 | 第14页 |
1.3.5 爆破网路准爆问题 | 第14页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4-15页 |
2 预裂爆破的机理研究 | 第15-38页 |
2.1 岩石爆破的理论模型 | 第15-21页 |
2.1.1 岩石爆破的弹性理论模型 | 第15-17页 |
2.1.2 岩石爆破的断裂理论模型 | 第17-19页 |
2.1.2.1 BCM模型 | 第17-19页 |
2.1.3 岩石爆破的分形损伤模型 | 第19-21页 |
2.1.3.1 损伤因子的分形表示 | 第19-20页 |
2.1.3.2 岩石爆破中裂纹分形的演化规律 | 第20页 |
2.1.3.4 岩石的动态本构关系表示 | 第20-21页 |
2.2 成缝机理研究 | 第21-25页 |
2.3 成缝理论探讨 | 第25-27页 |
2.4 成缝宽度的研究 | 第27-38页 |
2.4.1 预裂缝的形成 | 第27页 |
2.4.2 预裂缝宽度的形成 | 第27-38页 |
3 药量计算 | 第38-59页 |
3.1 不耦合系数的确定 | 第38-42页 |
3.2 线装药量的确定 | 第42-44页 |
3.3 炮孔堵塞长度的确定 | 第44-47页 |
3.4 炮孔间距(a)的确定 | 第47-50页 |
3.5 用断裂力学方法确定炮孔开裂的最小药量 | 第50-52页 |
3.6 经验数据与经验公式 | 第52-56页 |
3.6.1 经验数据 | 第52-55页 |
3.6.2 经验公式 | 第55-56页 |
3.7 顶部装药量与底部装药量 | 第56-58页 |
3.7.1 顶部装药量 | 第56-57页 |
3.7.2 底部装药量 | 第57-58页 |
3.8 药包装药结构 | 第58-59页 |
4 主要预裂爆破参数间的关系 | 第59-71页 |
4.1 装药量与岩石强度 | 第59-61页 |
4.2 装药量与孔径 | 第61-62页 |
4.3 装药量与孔距 | 第62-65页 |
4.3.1 装药量与钻孔间距 | 第62-64页 |
4.3.2 钻孔间距与钻孔直径 | 第64-65页 |
4.4 炸药特性 | 第65页 |
4.5 钻孔直径和孔深 | 第65页 |
4.6 预裂面与爆破开挖的关系 | 第65-71页 |
4.6.1 最后一排主爆孔至预裂面的距离 | 第65-66页 |
4.6.2 预裂缝的超深和超长 | 第66-68页 |
4.6.3 有自由面条件下的预裂爆破 | 第68-71页 |
5 预裂爆破的设计步骤和质量评价 | 第71-73页 |
5.1 预裂爆破设计步骤 | 第71-72页 |
5.2 预裂爆破质量评价 | 第72-73页 |
6 预裂爆破试验 | 第73-87页 |
6.1 试验的必要性 | 第73-74页 |
6.2 试验程序 | 第74-75页 |
6.2.1 编制试验计划 | 第74页 |
6.2.2 收集有关资料 | 第74页 |
6.2.3 试验程序 | 第74-75页 |
6.3 实验内容 | 第75-87页 |
6.3.1 药包埋置深度试验 | 第75-78页 |
6.3.2 不耦合系数试验 | 第78页 |
6.3.3 线装药量试验 | 第78-80页 |
6.3.4 钻孔间距试验 | 第80-81页 |
6.3.5 预裂缝宽度试验 | 第81-87页 |
7 预裂爆破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 第87-91页 |
7.1 钻孔问题 | 第87-88页 |
7.2 堵塞 | 第88页 |
7.3 药包制造及装药 | 第88页 |
7.4 震动及起爆 | 第88-89页 |
7.5 起爆网路 | 第89-91页 |
8 主要结论 | 第91-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附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