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同余理论的概率密码体制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论文工作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第2章 概率密码的相关背景知识 | 第16-34页 |
2.1 概率密码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 第16-17页 |
2.2 概率论相关知识 | 第17-20页 |
2.3 计算模型 | 第20-23页 |
2.3.1 图灵机 | 第20-22页 |
2.3.2 概率多项式时间算法 | 第22-23页 |
2.4 随机数相关知识 | 第23-29页 |
2.4.1 计算不可分辨性 | 第23-25页 |
2.4.2 随机数产生器 | 第25-28页 |
2.4.3 伪随机序列 | 第28-29页 |
2.5 复杂性 | 第29-34页 |
2.5.1 单向函数 | 第29-31页 |
2.5.2 计算复杂性 | 第31-34页 |
第3章 基于同余理论的概率密码体制 | 第34-50页 |
3.1 基于同余理论的概率密码体制介绍 | 第34-42页 |
3.1.1 CPES系统的组成 | 第36-38页 |
3.1.2 密钥的分发及传送 | 第38-40页 |
3.1.3 参数初始化 | 第40-42页 |
3.2 随机序列 | 第42-46页 |
3.3 加密过程 | 第46-47页 |
3.4 解密过程 | 第47-50页 |
第4章 基于同余理论的概率密码体制的安全性分析 | 第50-55页 |
4.1 CPES的可证明安全性 | 第50页 |
4.2 继承了概率加密的优点 | 第50-51页 |
4.3 防篡改能力 | 第51-53页 |
4.4 密钥丢失时的安全性 | 第53页 |
4.5 防穷举攻击(计算安全性) | 第53-5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55-56页 |
5.2 今后工作展望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