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框架与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15页 |
1.5.2 重点解决的问题 | 第15-16页 |
1.6 相关概念与理论 | 第16-18页 |
1.6.1 核心概念 | 第16-17页 |
1.6.2 相关理论 | 第17-18页 |
2 南海通道安全在国家安全与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18-21页 |
2.1 地位 | 第18-20页 |
2.1.1 国家主权安全与主权责任安全 | 第18页 |
2.1.2 海洋主权、资源和交通安全 | 第18-19页 |
2.1.3 经济转型与陆海统筹 | 第19页 |
2.1.4 周边地区安全与合作发展 | 第19-20页 |
2.2 作用 | 第20-21页 |
2.2.1 应对大国平衡战略 | 第20页 |
2.2.2 有效彰显民族利益 | 第20-21页 |
3 我国南海通道安全现状 | 第21-26页 |
3.1 宏观角度 | 第21-22页 |
3.1.1 传统与现实安全威胁并存 | 第21页 |
3.1.2 区域合作与国际合作凸显 | 第21-22页 |
3.2 微观角度 | 第22-26页 |
3.2.1 中国—东盟合作不断深化 | 第22-25页 |
3.2.2 合作的不确定性和两面性 | 第25-26页 |
4 我国南海通道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2页 |
4.1 问题分析 | 第26-29页 |
4.1.1 南海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 第26页 |
4.1.2 东盟在南海地区存在利益诉求 | 第26-27页 |
4.1.3 东盟以多种方式介入南海争端 | 第27-29页 |
4.1.4 中国与东盟双方合作困境 | 第29页 |
4.2 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4.2.1 地缘战略价值 | 第30页 |
4.2.2 区域战略竞争和利益博弈 | 第30页 |
4.2.3 国家间关系的不确定性 | 第30-31页 |
4.2.4 民族国家间的差异 | 第31-32页 |
5 维护我国南海海上通道安全的有关经验和相关措施 | 第32-40页 |
5.1 重视南海地缘战略价值,推进区域合作 | 第32-34页 |
5.1.1 深化与东盟国家的战略合作 | 第32页 |
5.1.2 开展南海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 | 第32页 |
5.1.3 坚持海陆统筹,努力构建多元化通道结构 | 第32-33页 |
5.1.4 积极构建双边和次区域危机管理机制 | 第33页 |
5.1.5 地区合作与国际合作相结合 | 第33页 |
5.1.6 借鉴其他有益的合作经验 | 第33-34页 |
5.2 妥善处理大国关系和相邻国家间的关系 | 第34-36页 |
5.2.1 加强中美政治互信,建立海军信任机制 | 第34页 |
5.2.2 借鉴日本经验,参与海上通道安全管理 | 第34-35页 |
5.2.3 深化中印能源合作,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 第35页 |
5.2.4 与东盟国家讲信修睦,协商合作解决地区问题 | 第35页 |
5.2.5 与周边国家加强海上执法合作及联合搜救 | 第35-36页 |
5.2.6 拓展利益共同点,强化共同利益诉求 | 第36页 |
5.3 增信释疑,构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信任机制 | 第36-37页 |
5.3.1 加强海上通道安全磋商与对话 | 第36页 |
5.3.2 构建良性认同,深化中国—东盟区域合作 | 第36页 |
5.3.3 阐明国家发展规划,加强双方互信理解 | 第36-37页 |
5.3.4 建立合作与竞争动力平衡机制,实现竞合组织平衡 | 第37页 |
5.4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 第37-40页 |
5.4.1 推进社会团体友好交流 | 第37-38页 |
5.4.2 开展海洋文化合作 | 第38-39页 |
5.4.3 深化海事科学教育与研发合作 | 第39页 |
5.4.4 加强情报交流、人员交流和培训 | 第39-40页 |
6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5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第45-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