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西洋参概况 | 第10-13页 |
1.1.1 外部形态特征 | 第10-11页 |
1.1.2 西洋参产地及生活习性 | 第11页 |
1.1.3 西洋参化学成分及功效 | 第11页 |
1.1.4 西洋参的历史溯源 | 第11-12页 |
1.1.5 西洋参的栽培历史与现状 | 第12-13页 |
1.2 西洋参品种选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13-14页 |
1.3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4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4.1 植物种类的影响 | 第15页 |
1.4.2 外植体的影响 | 第15页 |
1.4.3 激素种类的影响 | 第15-16页 |
1.4.4 光的影响 | 第16页 |
1.4.5 碳源的影响 | 第16页 |
1.4.6 培养方式的影响 | 第16-17页 |
1.4.7 不同离子的影响 | 第17页 |
1.5 西洋参体细胞胚发生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6 西洋参保存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7 本研究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20-22页 |
第2章 三种植物生长物质对西洋参成熟种胚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22-34页 |
2.1 材料、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1 材料 | 第23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23-24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2.2.1 培养基配制及灭菌 | 第24-25页 |
2.2.2 种子消毒 | 第25-26页 |
2.2.3 接种 | 第26页 |
2.2.4 培养条件 | 第26页 |
2.2.5 实验数据的计算方法 | 第26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2.3.1 不同浓度麦草畏对成熟种胚的诱导 | 第26-28页 |
2.3.2 不同浓度水杨酸对成熟种胚的诱导 | 第28-29页 |
2.3.3 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对成熟种胚的诱导 | 第29-30页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30-34页 |
2.4.1 不同浓度麦草畏对成熟种胚的诱导 | 第30-31页 |
2.4.2 不同浓度水杨酸对成熟种胚的诱导 | 第31页 |
2.4.3 不同浓度茉莉酸甲酯对成熟种胚的诱导 | 第31-34页 |
第3章 西洋参成熟种胚体胚诱导次级胚发生 | 第34-38页 |
3.1 材料、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 第34页 |
3.1.1 材料 | 第34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34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3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3.2.1 外植体选择 | 第34-35页 |
3.2.2 培养基 | 第35页 |
3.2.3 外植体转接 | 第35页 |
3.2.4 培养条件 | 第35页 |
3.2.5 实验数据计算方法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36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液体培养对西洋参成熟种胚体胚发生的影响 | 第38-44页 |
4.1 材料、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4.1.1 材料 | 第38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38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38-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页 |
4.2.1 培养基 | 第39页 |
4.2.2 种子消毒 | 第39页 |
4.2.3 接种 | 第39页 |
4.2.4 培养条件 | 第39页 |
4.2.5 实验数据计算方法 | 第3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4.3.1 静置培养 | 第40页 |
4.3.2 振荡培养 | 第40-41页 |
4.3.3 继代培养 | 第41-42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42-44页 |
第5章 参根微量取样后西洋参个体保存方法研究 | 第44-52页 |
5.1 材料、仪器设备及主要试剂 | 第45页 |
5.1.1 材料 | 第45页 |
5.1.2 仪器设备 | 第45页 |
5.1.3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5.2.1 实验 1 | 第45-46页 |
5.2.2 实验 2 | 第46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5.3.1 实验 1 | 第46-47页 |
5.3.2 实验 2 | 第47-49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49-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 | 第60-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