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4页 |
·引言 | 第14-15页 |
·酞菁的概况 | 第15-19页 |
·金属酞菁类配合物的合成方法 | 第16-17页 |
·金属酞菁类配合物在电极表面修饰方法 | 第17-18页 |
·金属酞菁类配合的应用 | 第18-19页 |
·燃料电池电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电催化还原脱氯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电催化还原脱氮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第2章 双核酞菁铁作为燃料电池催化剂的性能研究 | 第24-50页 |
·引言 | 第24-31页 |
·实验部分 | 第31-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主要仪器 | 第32页 |
·双核酞菁铁的合成 | 第32-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47页 |
·双核金属酞菁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33-36页 |
·双核酞菁配合物的 UV-VIS 光谱 | 第36-38页 |
·双核酞菁铁(bi-FePc)的 TG 分析 | 第38页 |
·碳载双核酞菁铁(bi-FePc/C)催化剂的 XPS 分析 | 第38-41页 |
·碳载双核酞菁铁氧还原催化性能测试 | 第4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3章 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氧还原催化性能研究 | 第50-84页 |
·引言 | 第50-61页 |
·碳纳米管的结构特征 | 第50-51页 |
·碳纳米管的特性 | 第51-52页 |
·碳纳米管的应用 | 第52-53页 |
·碳纳米管复合物材料研究概况 | 第53-59页 |
·酞菁、卟啉类化合物/碳纳米管复合物的研究状况 | 第59-61页 |
·课题依据 | 第61页 |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主要试剂 | 第61页 |
·主要仪器 | 第61-62页 |
·合成方法 | 第62-63页 |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3页 |
·结果讨论 | 第63-81页 |
·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63-66页 |
·不同合成条件对产率的影响 | 第66页 |
·不同合成条件对产物的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 | 第66-68页 |
·反应时间对产物的形貌的影响 | 第68-74页 |
·双核酞菁铁/碳纳米管复合物氧还原催化性能测试 | 第74-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4章 bi-FePc/MWNT 电催化还原含氯有机物阿特拉津 | 第84-100页 |
·引言 | 第84-90页 |
·阿特拉津的简介及性质 | 第85页 |
·施用阿特拉津情况和阿特拉津的危害 | 第85-86页 |
·处理氯化有机物的方法 | 第86页 |
·电催化还原脱氯的原理 | 第86-87页 |
·降解阿特拉津的方法 | 第87-9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0-92页 |
·试验材料 | 第90页 |
·实验装置与脱氯反应 | 第90-91页 |
·分析方法 | 第91-9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2-97页 |
·阿特拉津降解过程中的 HPLC 谱图 | 第92-94页 |
·阿特拉津脱氯产物的 LC/MS 鉴定 | 第94-95页 |
·电压对阿特拉津降解的影响 | 第95-96页 |
·pH 值对降解阿特拉津的影响 | 第96-97页 |
·机理分析 | 第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100页 |
第5章 bi-FePc/MWNT 电催化还原硝酸盐的性能研究 | 第100-112页 |
·引言 | 第100-102页 |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污染及其来源 | 第100-101页 |
·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控制对策 | 第101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02页 |
·实验部分 | 第102-104页 |
·实验材料和化学试剂 | 第102页 |
·主要仪器 | 第102-103页 |
·实验装置 | 第103页 |
·电极制备及体系配置 | 第103页 |
·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 | 第103-10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4-109页 |
·硝酸盐氮的去除效果 | 第104-105页 |
·反应条件对脱硝效果的影响 | 第105-109页 |
·机理分析 | 第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2页 |
结论 | 第112-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