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作为犯罪及其因果关系
摘要 | 第1-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不作为犯罪的理论基础:行为理论 | 第11-17页 |
(一) 行为理论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 巨人的肩膀——行为理论的历史沿革 | 第11-15页 |
1. 黑格尔行为论 | 第12页 |
2. 因果行为论(自然主义的行为论)及其评价 | 第12-14页 |
3. 目的行为论 | 第14-15页 |
4. 社会行为论 | 第15页 |
(三) 本文对行为概念的定义 | 第15-17页 |
二、不作为犯罪的概念辨析 | 第17-23页 |
(一) 不作为 | 第17-20页 |
1. 国外对不作为的定义 | 第17-19页 |
2. 国内对不作为的定义 | 第19页 |
3. 本文对不作为的定义 | 第19-20页 |
(二) 犯罪的定义 | 第20-21页 |
1. 从形式上定义犯罪 | 第20-21页 |
2. 从实质上定义 | 第21页 |
(三) 不作为犯罪的定义及分类 | 第21-23页 |
1. 不作为犯罪的定义 | 第21-22页 |
2. 不作为犯罪的分类 | 第22-23页 |
三、刑法因果关系理论及其评价 | 第23-33页 |
(一) 哲学中普遍意义上的因果关系 | 第23-25页 |
1. 经验论者的因果观 | 第23-24页 |
2. 辩证法的因果观 | 第24-25页 |
(二) 刑法因果关系 | 第25-27页 |
1. 罗马法中因果关系的规定 | 第25页 |
2. 近代刑法因果关系理论的分析 | 第25-27页 |
(三) 哲学因果关系和法律中因果关系的区别 | 第27-30页 |
1. 研究目的的区别 | 第27-28页 |
2. 研究重点的区别 | 第28页 |
3. 思路方法的区别 | 第28-29页 |
4. 实质含义的不同 | 第29-30页 |
(四) 刑法意义上原因的确定思路 | 第30-33页 |
1. 必要条件理论的缺陷 | 第30页 |
2. 对必要条件理论的修正 | 第30-33页 |
四、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 第33-39页 |
(一) 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原因力问题研究 | 第33-37页 |
1. 否定说 | 第33-34页 |
2. 不作为准因果关系说 | 第34页 |
3. 肯定说 | 第34-36页 |
4. 本文的观点 | 第36-37页 |
(二) 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特点 | 第37-38页 |
1. 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原因 | 第37页 |
2. 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的原因力 | 第37-38页 |
(三) 不作为犯罪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