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0-21页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2页 |
2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2-21页 |
2.1 辣椒素类物质的分类与结构 | 第12页 |
2.2 辣椒素类物质的分布与含量 | 第12页 |
2.3 辣椒素类物质的生物合成与降解 | 第12-16页 |
2.3.1 辣椒素类物质的生物合成 | 第12-15页 |
2.3.2 辣椒素类物质的降解 | 第15-16页 |
2.4 影响辣椒素类物质组分和含量的因素 | 第16-17页 |
2.4.1 基因型 | 第16页 |
2.4.2 生长阶段 | 第16页 |
2.4.3 环境条件 | 第16-17页 |
2.4.4 植物激素和外源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 第17页 |
2.5 数字基因表达谱技术(DGE) | 第17-21页 |
2.5.1 DGE技术简介 | 第17页 |
2.5.2 DGE技术的标准信息分析 | 第17-21页 |
第二章 22份辣椒品种的亲缘关系分析 | 第21-2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3页 |
1.1 供试材料 | 第21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1.2.1 材料种植与植物学性状测定 | 第21页 |
1.2.2 表型性状的统计方法和编码处理 | 第21-22页 |
1.2.3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2.1 供试辣椒品种基本性状特征(表3) | 第23-25页 |
2.2 供试品种表形性状基本数 | 第25-26页 |
2.3 聚类分析 | 第26-28页 |
2.3.1 品种类群划分 | 第26页 |
2.3.2 各个类群特征 | 第26-27页 |
2.3.3 品种特异性 | 第27-28页 |
3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不同浓度SA和MeJA处理对“鬼椒王”果实胎座辣椒素类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9-3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1.1 材料培养与试验设计 | 第29页 |
1.2 试剂 | 第29页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9-31页 |
1.3.1 辣椒素类物质的提取 | 第29页 |
1.3.2 辣椒素、二氢辣椒素的测定 | 第29页 |
1.3.3 辣椒素、二氢辣椒素的分析 | 第29-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2.1 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出峰结果 | 第31-32页 |
2.2 不同处理辣椒素类物质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2-36页 |
3 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鬼椒王”辣味形成基因的表达谱分析 | 第38-6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8-42页 |
1.1 试验材料及取样 | 第38页 |
1.2 RNA的提取和质量检测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8-42页 |
1.2.1 “鬼椒王”果实胎座RNA的提取 | 第38页 |
1.2.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38页 |
1.2.3 Read文库制备及测序 | 第38-40页 |
1.2.4 荧光定量PCR | 第40-42页 |
2 生物信息结果分析 | 第42-67页 |
2.1 “鬼椒王”果实胎座Total RNA质量分析 | 第42-43页 |
2.2 测序质量评估 | 第43-51页 |
2.2.1 数据比对 | 第43-45页 |
2.2.2 Reads整体质量评估 | 第45-46页 |
2.2.3 测序饱和度分析 | 第46-49页 |
2.2.4 基因覆盖度统计 | 第49-51页 |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第51-53页 |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 | 第53-55页 |
2.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显著富集分析 | 第55页 |
2.6 辣椒素生物合成过程相关基因分析 | 第55-62页 |
2.7 荧光定量PCR | 第62-65页 |
2.8 辣椒素合成相关候选基因的筛选 | 第65-67页 |
3 讨论 | 第67-69页 |
全文结论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附录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