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思维对方药学的影响
| 摘要 | 第5-9页 |
| ABSTRACT | 第9-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6-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21-24页 |
| 前言 | 第24-26页 |
| 1 象思维的形成 | 第26-33页 |
| 1.1 象 | 第26-28页 |
| 1.2 象思维 | 第28-31页 |
| 1.2.1 象思维的概述 | 第28-31页 |
| 1.2.2 象思维的分类 | 第31页 |
| 1.3 小结 | 第31-33页 |
| 2 象思维与中医理论的关联 | 第33-42页 |
| 2.1 象思维对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影响 | 第33-38页 |
| 2.1.1 象思维与阴阳学说 | 第33-35页 |
| 2.1.2 象思维与五行学说 | 第35-38页 |
| 2.1.3 小结 | 第38页 |
| 2.2 象思维对病因病机学说形成的影响 | 第38-42页 |
| 2.2.1 象思维与病因 | 第39-40页 |
| 2.2.2 象思维与病机 | 第40页 |
| 2.2.3 小结 | 第40-42页 |
| 3 象思维与方药学的关联 | 第42-86页 |
| 3.1 象思维与中药学的相关性 | 第42-62页 |
| 3.1.1 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 第42-50页 |
| 3.1.2 象思维对中药功效的影响 | 第50-61页 |
| 3.1.3 小结 | 第61-62页 |
| 3.2 象思维与方剂学的相关性 | 第62-86页 |
| 3.2.1 象思维对方剂命名的影响 | 第63-65页 |
| 3.2.2 象思维对治法的影响 | 第65-82页 |
| 3.2.3 小结 | 第82-86页 |
| 4 讨论 | 第86-98页 |
| 4.1 研究象思维的时代背景及必要性 | 第86-87页 |
| 4.2 中医理论的象思维与方药学象思维的关联 | 第87-88页 |
| 4.3 方药学中象思维的特征 | 第88-89页 |
| 4.4 方药学中象思维的优缺点 | 第89-94页 |
| 4.4.1 方药学中象思维的优点 | 第89-91页 |
| 4.4.2 方药学中象思维的缺点 | 第91-94页 |
| 4.5 象思维在方药学应用中应把握的态度 | 第94-98页 |
| 4.5.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第94-95页 |
| 4.5.2 不断创新,面向未来 | 第95-98页 |
| 结论 | 第98-99页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第99-100页 |
| 查新报告 | 第100-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2页 |
|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第112-113页 |
| 致谢 | 第113-115页 |
| 个人简介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