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基础科学论文--建筑物理学论文--建筑光学论文--天然采光论文

基于建筑外立面开口、采光及自然通风相互作用的节能模拟方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3-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1.1 低能耗建筑设计第13页
        1.1.2 建筑设计对光热环境影响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16页
        1.2.1 研究目的第14页
        1.2.2 研究意义第14-16页
    1.3 研究问题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研究路径第18-22页
        1.5.1 设计试验分组第20页
        1.5.2 计算机模拟第20页
        1.5.3 实验验证第20-21页
        1.5.4 文献阅读第21-22页
    1.6 论文结构框架第22-23页
2 本课题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23-55页
    2.1 论计算模型第23-33页
        2.1.1 天然采光模型第23-26页
            2.1.1.1 天空模型第23-24页
            2.1.1.2 天然采光计算第24-26页
        2.1.2 传热模型第26-29页
            2.1.2.1 墙体传热计算第26-27页
            2.1.2.2 窗体传热计算第27-29页
        2.1.3 自然通风模型第29-33页
            2.1.3.1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第29-30页
            2.1.3.2 空气流动模型第30-33页
    2.2 计算机模拟技术第33-44页
        2.2.1 采光、传热、自然通风模拟第33-36页
            2.2.1.1 天然采光模拟第33-34页
            2.2.1.2 传热模拟第34-35页
            2.2.1.3 自然通风模拟第35-36页
        2.2.2 采光模型(软件)与能耗软件耦合模拟第36-39页
            2.2.2.1 Randiance软件与能耗软件耦合模拟第36-37页
            2.2.2.2 采光系数模型与能耗软件耦合模拟第37-39页
        2.2.3 通风模型(软件)与能耗软件耦合模拟第39-44页
            2.2.3.1 Network模型与能耗软件耦合模拟第39-42页
            2.2.3.2 CFD软件与能耗软件耦合模拟第42-44页
    2.3 立面开口控制研究第44-54页
        2.3.1 光热环境控制研究第44-49页
            2.3.1.1 光环境控制研究第44-45页
            2.3.1.2 围护结构传热控制研究第45-47页
            2.3.1.3 通风控制研究第47-49页
        2.3.2 多角度控制研究第49-51页
        2.3.3 光热综合控制研究第51-52页
            2.3.3.1 天然采光的节能潜力研究第51-52页
            2.3.3.2 自然通风的节能及热舒适性研究第52页
        2.3.4 预测模型研究第52-54页
            2.3.4.1 外围护结构能耗预测模型研究第52-53页
            2.3.4.2 天然采光节能预测模型研究第53-54页
            2.3.4.3 室内光环境预测模型研究第54页
    2.4 本章小结第54-55页
3 建立综合分析模型第55-81页
    3.1 立面开口设计影响因素第55-61页
        3.1.1 模型性能要求第55-56页
        3.1.2 自然通风的设计影响因素第56-59页
            3.1.2.1 风压系数第56-57页
            3.1.2.2 内表面换热系数第57-58页
            3.1.2.3 温度场分布第58-59页
        3.1.3 天然采光的设计影响因素第59页
        3.1.4 设计试验分组第59-61页
            3.1.4.1 几何形态第59-60页
            3.1.4.2 材料构造第60-61页
            3.1.4.3 室内设备及人员第61页
    3.2 天然采光模型分析第61-65页
        3.2.1 模拟方法第61-63页
            3.2.1.1 计算模型第61-62页
            3.2.1.2 模拟参数设定第62-63页
        3.2.2 模拟结果分析第63-65页
    3.3 自然通风模型分析第65-73页
        3.3.1 模拟方法第66-69页
            3.3.1.1 计算模型第66-67页
            3.3.1.2 模拟参数设定第67-69页
        3.3.2 模拟结果分析第69-72页
        3.3.3 CFD软件与能耗软件耦合计算第72-73页
    3.4 风压系数的CFD模拟第73-77页
        3.4.1 CFD模型性能分析第73-76页
        3.4.2 风压系数的CFD模拟第76-77页
    3.5 模型求解软件第77-78页
        3.5.1 能耗计算软件第77-78页
        3.5.2 CFD软件第78页
    3.6 本章小结第78-81页
4 建立操作平台第81-115页
    4.1 建筑形体及边界条件数据处理模块第82-91页
        4.1.1 mpr数据结构及存储读取程序第82-85页
            4.1.1.1 mpr数据结构第82页
            4.1.1.2 mpr数据文件的存储与读取程序第82-85页
        4.1.2 建筑围护结构形体及边界条件数据建立模块第85-91页
            4.1.2.1 墙体数据建立程序第85-87页
            4.1.2.2 热工区域及屋顶、地面数据建立程序第87页
            4.1.2.3 门、窗及遮挡物数据建立程序第87-91页
    4.2 模拟软件数据结构及参数处理模块第91-106页
        4.2.1 Airpak数据结构及参数处理模块第91-95页
            4.2.1.1 块模型建立程序第92-94页
            4.2.1.2 墙体模型建立程序第94-95页
        4.2.2 Energyplus数据结构及参数处理模块第95-103页
            4.2.2.1 环境常量参数第98-99页
            4.2.2.2 围护结构参数第99-100页
            4.2.2.3 采光通风控制模块参数第100-102页
            4.2.2.4 计算执行批处理程序第102-103页
        4.2.3 Airpak-Energyplus数据交换处理模块第103-106页
            4.2.3.1 前处理程序第104-105页
            4.2.3.2 后处理程序第105-106页
    4.3 模拟结果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程序第106-110页
        4.3.1 立面形式生成程序第107-109页
        4.3.2 模拟结果数据分析程序第109-110页
        4.3.3 数据输出程序第110页
    4.4 模拟控制操作界面第110-114页
        4.4.1 互动式建模控制界面第110-113页
        4.4.2 模拟结果数据分析及可视化界面第113-114页
    4.5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5 综合分析模型的可靠性验证第115-151页
    5.1 CFD模拟风压系数准确性分析第115-126页
        5.1.1 CFD计算模型建立第115-120页
            5.1.1.1 计算区域及边界条件设定第115-118页
            5.1.1.2 计算湍流模型选择第118-119页
            5.1.1.3 计算网格划分方式第119页
            5.1.1.4 收敛计算控制第119-120页
        5.1.2 模拟结果分析第120-126页
            5.1.2.1 网格分辨率分析第120-121页
            5.1.2.2 网格形态控制分析第121-124页
            5.1.2.3 湍流模型及网格划分方式分析第124-126页
    5.2 CFD模拟与Energyplus默认风压系数对比验证第126-135页
        5.2.1 Energyplus计算模型建立第126-130页
            5.2.1.1 建筑几何模型第126-128页
            5.2.1.2 围护结构材料及构造第128页
            5.2.1.3 室内热扰第128-129页
            5.2.1.4 暖通空调系统第129-130页
        5.2.2 气象参数第130页
        5.2.3 模拟结果分析第130-135页
            5.2.3.1 面积变化第130-132页
            5.2.3.2 水平方向变化第132-133页
            5.2.3.3 垂直方向变化第133-135页
    5.3 实测验证第135-150页
        5.3.1 实验目标设定第135页
        5.3.2 实验装置及测试仪器第135-140页
            5.3.2.1 实验装置设计及建造第135-138页
            5.3.2.2 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及传热性能检测第138页
            5.3.2.3 实验测点布置第138-139页
            5.3.2.4 实验仪器及器材第139-140页
        5.3.3 试验方法及有效性验证第140-145页
            5.3.3.1 实验方法第140-143页
            5.3.3.2 实验方法的有效性验证第143-145页
        5.3.4 设计试验及误差分析第145-147页
        5.3.5 模拟参数设定第147-148页
        5.3.6 实验结果分析第148-150页
            5.3.6.1 面积变化第148页
            5.3.6.2 垂直位置变化第148-149页
            5.3.6.3 水平位置变化第149-150页
    5.4 本章小结第150-151页
6 综合效能实证第151-179页
    6.1 开口面积变化影响第151-160页
        6.1.1 设计形式变化分组第151-154页
        6.1.2 模拟结果分析第154-160页
            6.1.2.1 变化形式一(A1)第154-158页
            6.1.2.2 变化形式二(A2)第158-160页
    6.2 开口水平位置移动影响第160-164页
        6.2.1 设计形式变化分组第160-161页
        6.2.2 模拟结果第161-164页
            6.2.2.1 变化形式一(B1)第161-163页
            6.2.2.2 变化形式二(B2)第163-164页
    6.3 开口垂直位置移动影响第164-171页
        6.3.1 设计形式变化分组第164-165页
        6.3.2 模拟结果第165-171页
            6.3.2.1 变化形式一(C1)第165-170页
            6.3.2.2 变化形式二(C2)第170-171页
    6.4 建筑自遮挡影响第171-178页
        6.4.1 设计形式变化分组第171-173页
        6.4.2 模拟结果分析第173-178页
            6.4.2.1 西侧单侧遮挡第173-174页
            6.4.2.2 东侧单侧遮挡第174-176页
            6.4.2.3 东西两侧遮挡第176-178页
    6.5 本章小结第178-179页
7 结论及讨论第179-187页
    7.1 理论分析模型的可行性第179-180页
    7.2 全环境自动分析软件的建立第180-181页
    7.3 综合效能分析第181-183页
    7.4 讨论第183-187页
参考文献第187-207页
图表索引第207-213页
致谢第213-215页
附录第215-325页
    附录一 名词符号解释第215-219页
    附录二 不同开口位置的室内风速流场分布影像图第219-225页
    附录三 开口形式与风压数据关联图第225-229页
    附录四 试验装置构造详图第229-233页
    附录五 立面开口形式关联性指标系统第233-261页
    附录六 论文中相关程序代码第261-325页
        附1.1 mpr文件读取及存储程序第261-268页
        附1.2 建筑围护结构建立程序第268-289页
            附1.2.1 墙体建立程序第268-275页
            附1.2.2 窗体建立程序第275-284页
            附1.2.3 门建立程序第284-285页
            附1.2.4 遮阳构建建立程序第285-287页
            附1.2.5 热工分区及地面屋顶建立程序第287-289页
        附1.3 Energyplus模型建立程序第289-304页
        附1.4 Airpak(CFD)模型建立程序第304-312页
        附1.5 Airpak—Energyplus数据交换程序第312-316页
        附1.6 立面形式分析及数据可视化自动生成程序第316-325页
            附1.6.1 立面形态生成程序第316-321页
            附1.6.2 模拟结果数据处理程序第321-325页

论文共3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负载PEI纳米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其深度去除水中重金属的特性研究
下一篇:岗比亚藻分类与实验生态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