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3页 |
| ·项目来源及目标任务 | 第9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存在问题 | 第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地质概况 | 第13-20页 |
| ·大地构造位置 | 第13页 |
| ·地层 | 第13-18页 |
| ·中元古代地层 | 第13-14页 |
| ·新元古代地层 | 第14-16页 |
| ·寒武纪—志留纪地层 | 第16-17页 |
| ·晚泥盆世—二叠纪地层 | 第17页 |
| ·三叠纪—白垩纪地层 | 第17-18页 |
| ·火山活动 | 第18页 |
| ·侵入岩 | 第18-19页 |
| ·断裂分布特征 | 第19-20页 |
| 第三章 线性构造、变形特征和构造层划分 | 第20-26页 |
| ·线性构造 | 第20-22页 |
| ·江山—绍兴区域性断裂带 | 第20-21页 |
| ·矿田控制断裂 | 第21-22页 |
| ·变形特征 | 第22-24页 |
| ·构造层、构造期的划分 | 第24-26页 |
| 第四章 构造应力场 | 第26-40页 |
| ·前晚侏罗世构造期主应力方向 | 第26页 |
| ·磨石山期主应力方向 | 第26-32页 |
| ·衢江期主应力方向 | 第32-34页 |
| ·始新世—渐新世构造期主应力方向 | 第34-40页 |
| 第五章 地质构造演化 | 第40-45页 |
| ·火山基底构造演化 | 第40-41页 |
| ·中元古代蓟县纪—新元古代青白口纪 | 第40页 |
| ·新元古代震旦纪—中生代三叠纪 | 第40-41页 |
| ·早中侏罗世 | 第41页 |
| ·盖层地质构造演化 | 第41-45页 |
| ·磨石山期 | 第41-42页 |
| ·衢江期 | 第42-43页 |
| ·始新世—渐新世构造期 | 第43-45页 |
| 第六章 构造应力场对大洲铀矿田的控制作用 | 第45-59页 |
| ·大洲矿田特征简介 | 第45-51页 |
| ·661 矿床特征 | 第45-46页 |
| ·661 矿体特征 | 第46-48页 |
| ·矿石特征 | 第48-49页 |
| ·矿石化学成分 | 第49-50页 |
| ·矿体(层)围岩蚀变 | 第50-51页 |
| ·矿田定位构造特征分析 | 第51-56页 |
| ·矿田定位成因机制探讨 | 第56-59页 |
| ·磨石山期(成矿早期)构造应力场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 | 第56-57页 |
| ·衢江期(成矿期)构造应力场与铀成矿作用的关系 | 第57-58页 |
| ·始新世—渐新世构造期(成矿期后)构造应力场与铀矿的关系 | 第58-59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