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缩略词注释表 | 第10-13页 |
图像索引 | 第13-15页 |
表格索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24页 |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6-21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2页 |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第24-33页 |
·天山地质构造发育与演化历史 | 第24-26页 |
·柯坪推覆构造系的地质构造背景 | 第26-33页 |
第三章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及数字高程模型 | 第33-44页 |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发展 | 第33-34页 |
·几种高分辨率遥感卫星 | 第34-38页 |
·Landsat-7 | 第35页 |
·SPOT-5 | 第35-37页 |
·IRS-P5 | 第37-38页 |
·GeoEye-1 | 第38页 |
·数字高程模型 | 第38-43页 |
·DEM的来源 | 第38-39页 |
·基于立体像对提取DEM的原理和方法 | 第39-42页 |
·DEM的精度评价方法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基于SPOT-5 Pan和ETM+的最新构造变形研究 | 第44-58页 |
·遥感影像的选择与处理 | 第44-48页 |
·遥感影像和基础地理数据的选取 | 第44页 |
·影像几何精校正 | 第44-45页 |
·影像配准 | 第45-46页 |
·图像增强和变换 | 第46页 |
·影像镶嵌 | 第46-47页 |
·影像融合 | 第47-48页 |
·三个典型地点的最新构造变形解译及野外验证 | 第48-53页 |
·西克尔附近 | 第48-50页 |
·巴楚磷矿东的天门大峡谷附近 | 第50-51页 |
·五郎塔格小褶皱附近 | 第51-53页 |
·遥感解译标志的建立及应用 | 第53-56页 |
·阴影纹理结构和色调标志 | 第53-54页 |
·地层标志 | 第54页 |
·地形地貌标志 | 第54页 |
·冲洪积扇的形态和规模标志 | 第54-55页 |
·水系和冲沟标志 | 第55-56页 |
·关于最新构造变形特征的几点认识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P5 像对和GeoEye-1 的近地表地层产状提取 | 第58-86页 |
·遥感影像的选择与处理 | 第58-61页 |
·DEM提取及质量评价 | 第61-75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64页 |
·影像的导入 | 第64-66页 |
·GCP的选取 | 第66-67页 |
·匹配点的选取 | 第67-68页 |
·DEM的提取 | 第68-70页 |
·DEM的精度评价 | 第70-75页 |
·DEM的编辑与输出 | 第75页 |
·DOM制图 | 第75页 |
·地层界线的提取及地层划分 | 第75-78页 |
·近地表岩层产状的提取 | 第78-81页 |
·地层产状测量的原理 | 第78-80页 |
·点的选取及产状计算 | 第80-81页 |
·野外验证及误差分析 | 第81-85页 |
·结论 | 第85页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六章 柯坪逆断裂-褶皱带的地壳缩短 | 第86-95页 |
·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 第86-88页 |
·建立平衡地质剖面的步骤 | 第88-90页 |
·柯坪推覆构造的浅层构造形态 | 第90页 |
·地壳缩短量 | 第90-93页 |
·地壳缩短速率 | 第93页 |
·结论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8页 |
·主要结论和认识 | 第95-96页 |
·柯坪推覆系最新垂直构造变形 | 第95页 |
·近地表地层产状的测量 | 第95-96页 |
·柯坪推覆系水平构造变形 | 第96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0页 |
致谢 | 第110-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页 |
BRIEF INTRODUCTON TO THE AUTHOR | 第112-113页 |
硕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第113页 |
参与项目承担的主要工作 | 第113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