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复合菌群的降酚特性及其固定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1.1 苯酚第9页
        1.1.2 苯酚的危害第9页
        1.1.3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第9页
        1.1.4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第9-10页
    1.2 含酚废水的处理方法第10-13页
        1.2.1 含酚废水的物理处理法第10-11页
        1.2.2 含酚废水的化学处理法第11-12页
        1.2.3 含酚废水的生物处理法第12-13页
    1.3 生物固定化技术及其应用第13-15页
        1.3.1 固定化方法第13-14页
        1.3.2 固定化载体第14页
        1.3.3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4 菌体的生长及降酚反应动力学第15-16页
        1.4.1 菌体生长的规律性第15页
        1.4.2 菌体的生长及降酚动力学模型第15-16页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第16-17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17-27页
    2.1 试剂及仪器第17-19页
        2.1.1 菌种来源第17页
        2.1.2 试剂第17-18页
        2.1.3 仪器第18页
        2.1.4 培养基第18-19页
        2.1.5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样品制备方法第19页
    2.2 分析方法第19-23页
        2.2.1 试剂的配制第19-20页
        2.2.2 苯酚浓度的测定第20-21页
        2.2.3 降酚率的计算公式第21页
        2.2.4 生物量的测定第21-22页
        2.2.5 菌体质量的测定第22-23页
    2.3 采样第23页
        2.3.1 采样点的选取第23页
        2.3.2 采样方法第23页
    2.4 实验方法第23-27页
        2.4.1 复合降酚菌群的富集培养第23页
        2.4.2 复合降酚菌群的驯化培养第23页
        2.4.3 复合降酚菌群的分离纯化第23-24页
        2.4.4 复合降酚菌群的鉴定第24页
        2.4.5 复合菌群的降酚特性第24页
        2.4.6 复合菌群生长动力学第24-25页
        2.4.7 复合菌群降酚动力学第25页
        2.4.8 复合菌群的固定化第25-27页
第3章 复合菌群降酚特性第27-38页
    3.1 复合菌群的筛选及鉴定第27-30页
        3.1.1 复合降酚菌群的筛选第27-28页
        3.1.2 复合降酚菌群的鉴定第28-30页
    3.2 复合降酚菌群反应条件的优化第30-36页
        3.2.1 溶氧量对复合降酚菌群的影响第30-31页
        3.2.2 单因素实验第31-33页
        3.2.3 中心组合实验第33-36页
    3.3 小结第36-38页
第4章 复合菌群的降酚动力学模型第38-46页
    4.1 复合菌群生长动力学第38-41页
        4.1.1 初始苯酚浓度对复合菌群生长的影响第38-39页
        4.1.2 复合降酚菌群生长动力学第39-41页
    4.2 复合菌群的降酚动力学第41-45页
        4.2.1 初始苯酚浓度对苯酚降解的影响第41-42页
        4.2.2 复合菌群的降酚动力学第42-45页
    4.3 小结第45-46页
第5章 复合降酚菌群的固定化第46-53页
    5.1 复合菌群的固定化第46-47页
    5.2 复合菌群的固定化条件第47-49页
        5.2.1 不同Mg/Fe摩尔比水滑石对降酚的影响第47页
        5.2.2 载体的投加量第47-48页
        5.2.3 固定化时间第48-49页
    5.3 水滑石固定化复合菌群降酚条件的优化第49-51页
        5.3.1 水滑石、游离复合菌群和固定化复合菌群的降酚率第49页
        5.3.2 温度第49-50页
        5.3.3 pH第50-51页
    5.4 固定化复合菌群的稳定性第51页
    5.5 固定化复合菌群的不同保存方法第51-52页
    5.6 小结第52-53页
第6章 结论及展望第53-55页
    6.1 结论第53-54页
    6.2 创新点第54页
    6.3 展望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9页
致谢第59-60页
附录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火电厂超高极板电除尘器气流分布的数值模拟
下一篇:水溶性卟啉修饰碳纳米管复合物与环糊精、DNA相互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