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公共建筑论文--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论文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工程报告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12-16页
1 工程背景第16-34页
    1.1 项目背景第16-25页
        1.1.1 中国科举制度第16-18页
        1.1.2 江南贡院历史沿革第18-22页
        1.1.3 科举博物馆工程第22-25页
    1.2 项目区位第25-29页
        1.2.1 建设地点第25页
        1.2.2 项目周边遗址遗存状况及现状问题第25-29页
    1.3 项目攸关单位第29-31页
        1.3.1 建设单位第29页
        1.3.2 设计单位第29页
        1.3.3 专项设计单位第29-30页
        1.3.4 施工单位第30-31页
    1.4 工程进度及计划第31-32页
        1.4.1 科举博物馆前期设计阶段第31页
        1.4.2 科举博物馆后期施工阶段(青奥会前)第31页
        1.4.3 科举博物馆后期施工阶段(青奥会后)第31-32页
    1.5 小结第32-34页
2 设计概念与“发展”第34-58页
    2.1 上位规划第34-39页
        2.1.1 夫子庙片区江南贡院遗址街区保护、规划第34页
        2.1.2 夫子庙片区江南贡院遗址街区设计原则第34-39页
    2.2 决定设计概念的要素第39-44页
        2.2.1 古诗词分析第39-40页
        2.2.2 江南绘画分析第40页
        2.2.3 江南传统街巷分析第40-44页
    2.3 设计概念第44-50页
        2.3.1 轴线第44-45页
        2.3.2 宝盒第45-46页
        2.3.3 鉴池第46-47页
        2.3.4 仕途第47-50页
        2.3.5 流线第50页
    2.4 从“意象”到“物象”第50-56页
        2.4.1 意象与物象的定义第50页
        2.4.2 梳理建筑意向的价值与意义第50-53页
        2.4.3 意象的形成第53-55页
        2.4.4 物象的选择第55-56页
    2.5 小结第56-58页
3 结构的选型与“布置”第58-78页
    3.1 街区模数探索第58页
        3.1.1 历史街区尺度研究第58页
        3.1.2 科举博物馆及配套区域建设尺度研究第58页
        3.1.3 研究结论第58页
    3.2 西侧商业与博物馆配套区第58-70页
        3.2.1 空间结构第58-64页
        3.2.2 结构选型第64页
        3.2.3 施工方式第64-70页
    3.3 核心区结构第70-75页
        3.3.1 空间结构第70页
        3.3.2 结构选型第70页
        3.3.3 施工方式第70-75页
    3.4 粉墙与坡道连廊系统第75-77页
        3.4.1 空间结构第75页
        3.4.2 结构选型第75页
        3.4.3 施工方式第75-77页
    3.5 小结第77-78页
4 材料的选择与“组织”第78-106页
    4.1 博物馆材料的选择逻辑第78-81页
        4.1.1 材料的象征意义第78页
        4.1.2 材料对设计的启发第78-81页
        4.1.3 材料的颜色与肌理第81页
    4.2 陶土瓦第81-82页
        4.2.1 陶土瓦简述第81-82页
        4.2.2 陶土瓦在博物馆中的运用第82页
    4.3 竹简第82-87页
        4.3.1 竹材简述第82-87页
        4.3.2 竹材在科举博物馆中的运用第87页
    4.4 真石漆第87-88页
        4.4.1 真石漆简述第87页
        4.4.2 真石漆在博物馆中的运用第87-88页
    4.5 石材第88-104页
        4.5.1 石材简述第88-91页
        4.5.2 石材在博物馆中的运用第91页
        4.5.3 压顶石处理方式第91-96页
        4.5.4 石材干挂处理方式第96页
        4.5.5 石材+槽钢组合方式第96-104页
    4.6 小结第104-106页
5 建筑的部件与“工法”第106-186页
    5.1 “瓦墙”第106-142页
        5.1.1 瓦幕墙范围的界定第106-109页
        5.1.2 19米高的“瓦”墙第109-116页
        5.1.3 接连成“片”的瓦第116-117页
        5.1.4 瓦墙上的“洞口”第117-142页
    5.2 “竹简墙”第142-158页
        5.2.1 为什么是竹简第143-145页
        5.2.2 竹简的承载方式第145-154页
        5.2.3 竹简的排列与固定第154页
        5.2.4 “照亮”竹简第154-158页
    5.3 “粉墙”第158-174页
        5.3.1 粉墙的定位第158-162页
        5.3.2 坡道与廊桥第162-167页
        5.3.3 开洞的逻辑第167-172页
        5.3.4 面层装饰第172-173页
        5.3.5 金属与玻璃第173-174页
    5.4 流线上的重点空间第174-184页
        5.4.1 明心台与北侧下沉庭院第174页
        5.4.2 负一层南入口及入口大厅第174-175页
        5.4.3 负三层过渡空间与负四层大楼梯第175-176页
        5.4.4 负四层“学而优则仕”大厅第176-177页
        5.4.5 魁星点斗堂第177页
        5.4.6 集贤庭第177-180页
        5.4.7 6~1/6轴通高空间第180-181页
        5.4.8 核心区负二三层通高空间第181-182页
        6.4.9 核心区电梯空间设计第182页
        5.4.10 核心区负一层空间第182-183页
        5.4.11 耳房第183-184页
    5.5 小结第184-186页
6 拾遗第186-192页
    6.1 科举博物馆中的建设遗憾第186-188页
        6.1.1 魁星点斗阁第186页
        6.1.2 负四层大楼梯钢架瓦墙第186-187页
        6.1.3 负四层瓦墙门洞第187页
        6.1.4 核心区出风口问题第187-188页
    6.2 科举建设逸闻趣事第188-190页
        6.2.1 有关科举的第一张草图第188页
        6.2.2 屋顶水池上人与否?第188-189页
        6.2.3 匠人的加工厂第189-190页
    6.3 小结第190-192页
7 回溯与总结第192-202页
    7.1 收获与感悟第192-193页
        7.1.1 专业技能的提高第192页
        7.1.2 与人合作的智慧第192-193页
    7.2 驻场前准备第193-196页
        7.2.1 复查各专业图纸第193-194页
        7.2.2 建立施工模型第194-196页
    7.3 工地驻场第196-200页
        7.3.1 人员第196页
        7.3.2 驻场第196-198页
        7.3.3 沟通第198页
        7.3.4 定位第198-199页
        7.3.5 记录第199-200页
    7.4 展望与不足第200-202页
致谢第202-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06页
图目录第206-217页
表目录第217-218页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第218-220页
附录第220-233页
    附录1: 科举博物馆平面图第220-225页
    附录2: 后期工作联系单与材料、构造确认单(部分)第225-232页
    附录3: 工程时间线梳理第232-233页

论文共23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左拟弱富足半群
下一篇:响应地形特征的丘陵城市线性景观研究--以四川省自贡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