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牡丹皮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1-13页 |
1.1.1 单萜及其苷类 | 第11页 |
1.1.2 酚及酚苷类 | 第11-12页 |
1.1.3 三萜、甾醇及其苷类 | 第12页 |
1.1.4 其他成分 | 第12-13页 |
1.2 牡丹皮的药理作用 | 第13-15页 |
1.2.1 心脑血管的调节作用 | 第13-14页 |
1.2.2 中枢神经系统 | 第14页 |
1.2.3 降血糖 | 第14-15页 |
1.2.4 抗炎、抗菌作用 | 第15页 |
1.2.5 抗肿瘤作用 | 第15页 |
1.2.6 其它药理作用 | 第15页 |
1.3 牡丹皮炭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 第15-17页 |
1.3.1 中药炭药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2 牡丹皮炭的化学成分 | 第16-17页 |
1.3.3 牡丹皮炭的药理机制研究 | 第17页 |
1.4 网络药理学 | 第17-21页 |
1.4.1 网络药理学的概念 | 第17-19页 |
1.4.2 分子对接技术在中药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牡丹皮炭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21-47页 |
2.1 新天然产物的结构鉴定 | 第22-24页 |
2.1.1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 | 第22-24页 |
2.2 部分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第24-37页 |
2.2.1 化合物16的结构鉴定 | 第24-26页 |
2.2.2 化合物19的结构鉴定 | 第26-27页 |
2.2.3 化合物20的结构鉴定 | 第27-28页 |
2.2.4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 | 第28-30页 |
2.2.5 化合物18的结构鉴定 | 第30-31页 |
2.2.6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 第31-32页 |
2.2.7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 | 第32-33页 |
2.2.8 化合物22的结构鉴定 | 第33-34页 |
2.2.9 化合物10的结构鉴定 | 第34-35页 |
2.2.10 化合物9的结构鉴定 | 第35-37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37-47页 |
2.3.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第37-38页 |
2.3.2 牡丹皮炭的炮制 | 第38页 |
2.3.3 牡丹皮炭的提取 | 第38-39页 |
2.3.4 牡丹皮炭的分离 | 第39-41页 |
2.3.5 化合物结构鉴定数据 | 第41-47页 |
第三章 牡丹皮炭小分子化合物与止血靶蛋白的分子对接研究 | 第47-57页 |
3.1 材料 | 第47页 |
3.2 方法 | 第47-48页 |
3.2.1 建立牡丹皮炭化学成分数据库 | 第47页 |
3.2.2 止血相关靶蛋白与分子的对接 | 第47-48页 |
3.2.3 分子与蛋白的网络构建 | 第48页 |
3.3 结果 | 第48-55页 |
3.3.1 可靠性验证 | 第48页 |
3.3.2 分子对接结果 | 第48-53页 |
3.3.3 网络构建及分析 | 第53-55页 |
3.4 讨论 | 第55-5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7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附录 | 第72-73页 |
缩略词表 | 第72-73页 |
附图 | 第73-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