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气象灾害及其防御论文--旱灾论文

陕西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绪论第9-19页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7页
        1.2.1 干旱的定义及分类第10-11页
        1.2.2 评价指标研究进展第11-13页
        1.2.3 评价方法研究进展第13-17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7-1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技术路线第17-19页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第19-30页
    2.1 研究区域概况第19-23页
        2.1.1 地理位置第19页
        2.1.2 地形地貌特征第19-20页
        2.1.3 水文气象特征第20-21页
        2.1.4 河流水系分布第21-22页
        2.1.5 土壤和植被状况第22-23页
        2.1.6 农业概况第23页
    2.2 干旱特征分析方法第23-25页
        2.2.1 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DI第24页
        2.2.2 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pD第24-25页
        2.2.3 Mann-Kendall检测第25页
    2.3 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指标研究方法第25-27页
        2.3.1 主成分分析法第26-27页
        2.3.2 专家咨询法第27页
    2.4 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研究方法第27-30页
        2.4.1 层次分析法第27-28页
        2.4.2 指标归一化第28页
        2.4.3 分项综合指标第28页
        2.4.4 农业干旱风险评估综合指标第28-30页
3 陕西省干旱特征分析第30-42页
    3.1 冬小麦水分亏缺指数第30-37页
        3.1.1 水分亏缺指数时间序列上的特征第30-33页
        3.1.2 显著性检验第33-34页
        3.1.3 冬小麦需水关键期干旱分布特征第34-37页
    3.2 降水距平百分率第37-41页
        3.2.1 降水距平百分率时间序列上的特征第37-39页
        3.2.2 陕西省水文干旱分布特征第39-41页
    3.3 本章小结第41-42页
4 陕西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价指标研究第42-54页
    4.1 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指标第42-45页
        4.1.1 气象指标第42页
        4.1.2 土地利用指标第42-43页
        4.1.3 作物管理指标第43页
        4.1.4 社会经济指标第43页
        4.1.5 筛选指标第43-45页
    4.2 专家咨询法筛选指标第45-51页
        4.2.1 危险性指标第45-48页
        4.2.2 暴露性指标第48-49页
        4.2.3 脆弱性指标第49-50页
        4.2.4 抗旱能力指标第50-51页
    4.3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5 陕西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第54-87页
    5.1 风险评估基本单元和基础数据资料第54-61页
        5.1.1 风险评估基本单元第54页
        5.1.2 基础数据资料第54-61页
    5.2 陕西省农业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第61-77页
        5.2.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第61-63页
        5.2.2 指标归一化第63-65页
        5.2.3 分项综合指标年际变化第65-70页
        5.2.4 综合指标年际变化第70-73页
        5.2.5 分项综合指标空间分布第73-75页
        5.2.6 综合指标空间分布第75-77页
    5.3 水资源三级区农业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第77-82页
        5.3.1 水资源三级分区第77-79页
        5.3.2 分区权重确定第79页
        5.3.3 水资源三级区农业干旱风险评估与区划第79-82页
    5.4 分区风险应对策略措施第82-86页
        5.4.1 陕北地区抗旱策略措施第83-84页
        5.4.2 关中地区抗旱策略措施第84页
        5.4.3 陕南地区抗旱策略措施第84-86页
    5.5 本章小结第86-87页
6 讨论与结论第87-91页
    6.1 讨论第87-88页
    6.2 结论第88页
    6.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第88-91页
致谢第91-92页
参考文献第92-97页
附录第97页

论文共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节水灌溉对关中地区土壤环境及地下水位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纳米碳对黄土区典型作物生长发育影响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