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帮助行为的正犯化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6-7页 |
第一章 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概念 | 第7-9页 |
1.1 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具体内涵 | 第7页 |
1.2 犯罪帮助行为正犯化的不同学说 | 第7-9页 |
第二章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正当性与必要性 | 第9-14页 |
2.1 帮助行为的的违法性具有独立性 | 第9-10页 |
2.2 帮助行为作为共犯处罚的局限 | 第10-11页 |
2.3 刑事政策的考量 | 第11-14页 |
2.3.1 积极预防的刑事政策 | 第11-12页 |
2.3.2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12-14页 |
第三章 帮助行为正犯化目前的不足与弊端 | 第14-17页 |
3.1 缺乏明确的立法理念 | 第14页 |
3.2 罪名竞合现象突出 | 第14-15页 |
3.3 构成要件限定不当 | 第15-17页 |
3.3.1 对构成要件限定过少 | 第15-16页 |
3.3.2 对构成要件限定过多 | 第16-17页 |
第四章 帮助行为正犯化的立法重构 | 第17-24页 |
4.1 立法理念 | 第17-18页 |
4.1.1 刑法谦抑性理念 | 第17-18页 |
4.1.2 法益保护理念 | 第18页 |
4.2 立法标准 | 第18-20页 |
4.2.1 帮助行为具有决定性 | 第18-19页 |
4.2.2 帮助行为的常态化 | 第19页 |
4.2.3 帮助行为具有紧迫的现实危险性 | 第19-20页 |
4.3 完善建议 | 第20-24页 |
4.3.1 遵循立法理念和立法标准 | 第20页 |
4.3.2 明确描述罪状 | 第20-21页 |
4.3.3 科学配置法定刑 | 第21页 |
4.3.4 增加罪名设置 | 第21-22页 |
4.3.5 增加罪名审查程序 | 第22-24页 |
结论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26页 |
致谢 | 第26-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