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图表清单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2-15页 |
·后发优势理论概述 | 第12-13页 |
·产业转移理论概述 | 第13-14页 |
·产业转移理论与后发优势理论的综合应用 | 第14-15页 |
·相关理论的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后发优势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产业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21页 |
·国外理论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国内理论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本课题国内相关研究综述与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1-22页 |
第2章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的对接基础 | 第22-36页 |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的空间结构 | 第22-26页 |
·长三角经济区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22-23页 |
·皖江城市带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23-25页 |
·皖江城市带空间格局特征 | 第25-26页 |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地缘经济关系的测定 | 第26-29页 |
·欧氏距离法的测度公式 | 第26-27页 |
·指标的选取与处理 | 第27-28页 |
·测定的结果与结论 | 第28-29页 |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性分析 | 第29-36页 |
·研究经济增长趋同的一般方法 | 第29-30页 |
·皖江9市经济增长的σ趋同 | 第30-31页 |
·σ趋同的检验方法 | 第30页 |
·σ趋同的检验结果 | 第30-31页 |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的β趋同 | 第31-35页 |
·β趋同的检验方法 | 第31-32页 |
·β趋同的检验结果 | 第32-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第3章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对接的优势与意义 | 第36-51页 |
·相对于长三角经济区具有的后发优势 | 第36-39页 |
·人力后发优势 | 第36页 |
·资本后发优势 | 第36-37页 |
·技术后发优势 | 第37-38页 |
·产业结构后发优势 | 第38-39页 |
·相对于中部其他地区具有的比较优势 | 第39-43页 |
·悠久的历史渊源 | 第39页 |
·优越的地理位置 | 第39-41页 |
·丰裕的资源禀赋 | 第41页 |
·密切的现实联系 | 第41-43页 |
·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对接的现实意义 | 第43-51页 |
·基于国家战略角度的考虑 | 第43-44页 |
·基于泛长三角区域经济合作角度的考虑 | 第44-45页 |
·基于长三角拓展皖江经济腹地角度的考虑 | 第45-48页 |
·基于安徽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的考虑 | 第48-51页 |
第4章 皖江城市带对接长三角经济区的产业布局 | 第51-68页 |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的总体情况 | 第51-55页 |
·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概况 | 第51-52页 |
·基于长三角标准的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有序度测定 | 第52-55页 |
·产业结构有序度模型的建立 | 第52页 |
·基于长三角标准的皖江产业结构有序度测定 | 第52-55页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 | 第55-63页 |
·产业梯度-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的建立 | 第55-58页 |
·产业梯度系数 | 第55-56页 |
·产业成长度系数 | 第56-57页 |
·产业梯度-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 | 第57-58页 |
·根据产业梯度-成长度二维坐标系模型确定的重点承接产业 | 第58-63页 |
·皖江城市带产业布局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的对接关系 | 第63-68页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 | 第63-64页 |
·长三角产业布局的基本情况 | 第64-66页 |
·皖江城市带产业布局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布局的对接关系 | 第66-68页 |
第5章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对接的实现路径与政策建议 | 第68-81页 |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对接的实现路径 | 第68-73页 |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对接的总体路径 | 第68-69页 |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具体路径 | 第69-73页 |
·资金密集型产业 | 第69-70页 |
·资源密集型产业 | 第70-71页 |
·劳动密集型产业 | 第71-72页 |
·技术密集型产业 | 第72-73页 |
·第一产业延伸和第三产业配套 | 第73页 |
·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经济区产业对接的政策建议 | 第73-81页 |
·增强市场经济活力 | 第73-74页 |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 第74页 |
·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 第74-75页 |
·加强各类人才培养 | 第75-76页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第76-77页 |
·加快产业园区建设 | 第77-78页 |
·统筹产业承接与产业创新 | 第78-79页 |
·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 第79页 |
·统筹全省整体的协调发展 | 第79-8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附录 | 第83-93页 |
1. 欧式距离法测定地缘关系的标准化样本数据 | 第83页 |
2. 皖江9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数和物价水平原始数据 | 第83-84页 |
3. 皖江9市地区条件趋同样本涉及的原始数据 | 第84-86页 |
4. 皖江产业结构有序度测定样本涉及的原始数据 | 第86-87页 |
5. 长三角产业梯度和成长度系数涉及的原始数据及测度值 | 第87-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8-99页 |
致谢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