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5页 |
1.2.1 创新人才的概念 | 第14-15页 |
1.2.2 区域创新人才内涵 | 第15页 |
1.2.3 创新人才开发的内涵 | 第15页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1.3.1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1.3.2 复杂系统科学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3 系统动力学国内外应用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5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2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结构模型分析 | 第24-38页 |
2.1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基本内涵 | 第24-26页 |
2.1.1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元素 | 第24页 |
2.1.2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子系统 | 第24-26页 |
2.2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环境 | 第26-28页 |
2.3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目的和功能 | 第28-30页 |
2.3.1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目的 | 第28页 |
2.3.2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具体目标 | 第28-29页 |
2.3.3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功能 | 第29-30页 |
2.4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内涵结构模型 | 第30页 |
2.5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复杂性分析 | 第30-35页 |
2.5.1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复杂性表现 | 第31-33页 |
2.5.2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复杂特性分析 | 第33-35页 |
2.6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运行结构模型 | 第35页 |
2.7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的交互作用 | 第35-37页 |
2.7.1 子系统与其他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 | 第36页 |
2.7.2 系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 第36-37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仿真模型研究 | 第38-63页 |
3.1 系统动力学理论介绍 | 第38-44页 |
3.1.1 系统动力学定义 | 第38页 |
3.1.2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 | 第38-39页 |
3.1.3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第39-42页 |
3.1.4 建模程序 | 第42-43页 |
3.1.5 系统动力学软件Vensim DSS | 第43-44页 |
3.2 系统动力学在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研究中的可行性分析 | 第44-45页 |
3.3 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目的 | 第45页 |
3.4 模型的边界与假定条件 | 第45-47页 |
3.4.1 模型的边界 | 第45-46页 |
3.4.2 模型的假设 | 第46-47页 |
3.5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模型的变量指标体系 | 第47-48页 |
3.6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系统因果关系分析 | 第48-51页 |
3.6.1 子系统因果关系 | 第49-50页 |
3.6.2 因果关系图 | 第50-51页 |
3.7 建模思路 | 第51页 |
3.8 仿真模型的绘制 | 第51-53页 |
3.9 仿真模型变量的分类 | 第53-55页 |
3.10 部分变量说明和方程建立 | 第55-56页 |
3.10.1 部分变量说明 | 第55-56页 |
3.10.2 方程建立 | 第56页 |
3.11 模型的分析 | 第56-62页 |
3.11.1 创新人才子系统 | 第56-58页 |
3.11.2 资源支持子系统 | 第58-60页 |
3.11.3 绩效子系统 | 第60-61页 |
3.11.4 外部因素 | 第61-62页 |
3.12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4 区域创新人才开发实证分析—以广东省为例 | 第63-92页 |
4.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63-64页 |
4.2 数据来源 | 第64页 |
4.3 模型检验 | 第64-71页 |
4.3.1 历史检验 | 第64-68页 |
4.3.2 敏感性分析 | 第68-71页 |
4.4 模型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 第71-91页 |
4.4.1 原模型仿真参数 | 第71-72页 |
4.4.2 原模型仿真结果及其分析 | 第72-74页 |
4.4.3 政策模拟 | 第74-9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5 广东省创新人才开发的政策建议 | 第92-95页 |
5.1 完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 第92页 |
5.2 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政策 | 第92页 |
5.3 构建多元化创新人才投入保障机制 | 第92-93页 |
5.4 加大产学合作强度 | 第93-94页 |
5.5 促进创新人才流动良性循环 | 第94-95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95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95-96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5-10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