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8页 |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难点 | 第16-17页 |
文章的框架结构及思路 | 第17-18页 |
第一章 "伙伴关系"的定义与分析模型构建 | 第18-30页 |
1.1 "伙伴关系"的定义 | 第18-21页 |
1.1.1 "伙伴关系"的内涵 | 第18-21页 |
1.2 "伙伴关系"分析模型构建 | 第21-30页 |
1.2.1 "伙伴关系"特征及特征属性模型 | 第21-24页 |
1.2.2 "伙伴关系"体系构成及体系构成模型 | 第24-26页 |
1.2.3 "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模型 | 第26-30页 |
第二章 中国的"伙伴关系" | 第30-42页 |
2.1 中国"伙伴关系"的形成及发展阶段 | 第30-36页 |
2.1.1 中国"伙伴关系"的内涵及对"伙伴关系"的认知 | 第30-33页 |
2.1.2 中国"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 第33-36页 |
2.2 中国"伙伴关系"的特征属性模型分析 | 第36-38页 |
2.3 中国"伙伴关系"的体系构成模型分析 | 第38-39页 |
2.4 中国的"伙伴关系"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第39-42页 |
第三章 美国的"伙伴关系" | 第42-51页 |
3.1 美国"伙伴关系"的形成及发展阶段 | 第42-46页 |
3.1.1 美国"伙伴关系"的内涵及对"伙伴关系"的认知 | 第42-43页 |
3.1.2 美国"伙伴关系''的发展阶段 | 第43-46页 |
3.2 美国"伙伴关系"的特征属性分析 | 第46-48页 |
3.3 美国"伙伴关系"的体系构成分析 | 第48-49页 |
3.4 美国"伙伴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9-51页 |
第四章 中美"伙伴关系"对比分析 | 第51-56页 |
4.1 中美两国"伙伴关系"的认知差异 | 第51-52页 |
4.2 中美两国"伙伴关系"属性特征差异 | 第52-53页 |
4.3 中美两国"伙伴关系"层次体系差异 | 第53-54页 |
4.4 中美两国"伙伴关系"影响因素差异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深化发展中国"伙伴关系"体系的思考 | 第56-60页 |
5.1 中美"伙伴关系"体系求同存异、良性互动 | 第56-58页 |
5.1.1 积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 第56-58页 |
5.1.2 积极探索中美"伙伴关系"体系重合国家的多边共处模式 | 第58页 |
5.2 增信释疑,稳定周边"伙伴关系"体系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