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4-29页 |
第一节 肿瘤治疗效果评价 | 第14-18页 |
1.1.1 基于形态学的评估方法 | 第14页 |
1.1.2 基于功能学的评估方法 | 第14-15页 |
1.1.3 基于分子水平的评价方法 | 第15-18页 |
1.1.4 总结 | 第18页 |
第二节 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 | 第18-22页 |
1.2.1 造影剂的作用原理 | 第19页 |
1.2.2 造影剂的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1.2.3 造影剂的分类 | 第20-21页 |
1.2.4 坏死亲和性造影剂(NACAs) | 第21-22页 |
1.2.5 总结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9页 |
第二章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合成、表征与性能研究 | 第29-37页 |
2.1 材料 | 第29-30页 |
2.1.1 药品和试剂 | 第29页 |
2.1.2 仪器 | 第29-30页 |
2.2 方法 | 第30-32页 |
2.2.1 GdL_(1-3)的合成 | 第30-32页 |
2.2.2 GdL_(1-3)的弛豫率测定及体外磁共振成像 | 第32页 |
2.2.3 GdL_(1-3)的LogP测定 | 第32页 |
2.2.4 GdL_(1-3)的血浆稳定性 | 第32页 |
2.3 结果 | 第32-35页 |
2.3.1 GdL_(1-3)的结构表征 | 第32-34页 |
2.3.2 GdL_(1-3)的体外弛豫性能测定 | 第34-35页 |
2.3.3 油水分配系数及体外稳定性 | 第35页 |
2.4 讨论 | 第35-36页 |
2.5 小结 | 第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的坏死亲和性评价 | 第37-47页 |
3.1 材料 | 第37页 |
3.1.1 药品和试剂 | 第37页 |
3.1.2 仪器和设备 | 第37页 |
3.1.3 实验细胞与动物 | 第37页 |
3.2 方法 | 第37-40页 |
3.2.1 DNA结合实验 | 第38页 |
3.2.2 GdL_1体外细胞结合实验 | 第38页 |
3.2.3 大鼠肝坏死及肌肉坏死模型的制备 | 第38-39页 |
3.2.4 磁共振成像 | 第39页 |
3.2.5 生物分布研究 | 第39页 |
3.2.6 大体切片及组织化学染色 | 第39-40页 |
3.2.7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3.3 结果 | 第40-44页 |
3.3.1 DNA结合实验 | 第40-41页 |
3.3.2 体外细胞结合实验 | 第41页 |
3.3.3 磁共振成像 | 第41-43页 |
3.3.4 生物分布 | 第43-44页 |
3.3.5 大体切片及组织化学染色 | 第44页 |
3.4 讨论 | 第44-45页 |
3.5 小结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第四章 磁共振成像造影剂用于评价CA4P对肿瘤的治疗效果 | 第47-51页 |
4.1 材料 | 第47-48页 |
4.1.1 药品和试剂 | 第47页 |
4.1.2 仪器和设备 | 第47页 |
4.1.3 动物 | 第47-48页 |
4.2 方法 | 第48页 |
4.2.1 肿瘤模型的制备 | 第48页 |
4.2.2 磁共振成像 | 第48页 |
4.2.3 组织化学染色 | 第48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4.3 结果 | 第48-49页 |
4.3.1 磁共振成像 | 第48页 |
4.3.2 组织化学染色 | 第48-49页 |
4.4 讨论 | 第49-50页 |
4.5 小结 | 第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附录 | 第51-57页 |
缩略词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