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引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论文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创新点与不足点 | 第13-14页 |
2 小微企业信贷中的信息约束问题 | 第14-20页 |
2.1 小微信贷业务基本简介 | 第14-15页 |
2.1.1 小微企业 | 第14页 |
2.1.2 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 第14-15页 |
2.1.3 小额贷款的发展 | 第15页 |
2.2 小微信贷业务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 第15-18页 |
2.2.1 小微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 第16页 |
2.2.2 小微信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因 | 第16-17页 |
2.2.3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处理方式 | 第17-18页 |
2.3 小微信贷技术 | 第18-20页 |
3 对比分析国内外小微信贷技术的信息有效性检验方法 | 第20-27页 |
3.1 国外小微信贷技术中信息有效性检验的方法 | 第20-22页 |
3.1.1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中的小组信贷 | 第20-21页 |
3.1.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模式中的动态激励 | 第21页 |
3.1.3 德国 IPC 微贷技术中逻辑交叉检验方法 | 第21-22页 |
3.1.4 乡村银行和社区银行模式的扶贫功能 | 第22页 |
3.2 中国小微信贷技术发展中信息有效性检验的方法 | 第22-25页 |
3.2.1 中国小微信贷项目的发展 | 第22-24页 |
3.2.2 中国小微信贷项目的组织类型 | 第24页 |
3.2.3 中国小微信贷技术在应对信息不对称方面的缺陷 | 第24-25页 |
3.3 中外对比分析的经验 | 第25-27页 |
3.3.1 小组贷款 | 第25页 |
3.3.2 分期还款制度 | 第25-26页 |
3.3.3 抵押替代安排 | 第26页 |
3.3.4 动态激励制度 | 第26页 |
3.3.5 逻辑交叉检验方法 | 第26-27页 |
4 信息有效性检验方法的博弈论分析 | 第27-34页 |
4.1 博弈论基础 | 第27页 |
4.2 博弈论分析小微信贷行为 | 第27-30页 |
4.2.1 贝叶斯纳什均衡 | 第27-29页 |
4.2.2 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 | 第29-30页 |
4.2.3 结论 | 第30页 |
4.3 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 | 第30-34页 |
4.3.1 事前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 | 第31页 |
4.3.2 事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解决方案分析 | 第31-34页 |
5 对我国小微企业信贷信息有效性检验方法发展的建议 | 第34-37页 |
5.1 宏观上完善我国市场环境 | 第34-35页 |
5.1.1 保持宏观经济环境的稳定和政策支持 | 第34页 |
5.1.2 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 第34页 |
5.1.3 建立并完善我国小微企业资信系统 | 第34-35页 |
5.2 微观上信号传递模型和委托代理模型的应用 | 第35页 |
5.2.1 强化类型甄别条款的设计 | 第35页 |
5.2.2 在合同中整合各类隐含型抵押条款 | 第35页 |
5.2.3 设计保证还款的动态激励机制 | 第35页 |
5.3 积极引进并推广国外先进检验方法 | 第35-37页 |
5.3.1 小组模式 | 第36页 |
5.3.2 抵押替代安排 | 第36页 |
5.3.3 逻辑交叉检验方法 | 第36页 |
5.3.4 自我强化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后记 | 第4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