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TABLE OF CONTENTS | 第12-15页 |
图目录 | 第15-18页 |
表目录 | 第18-19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19-20页 |
1 绪论 | 第20-32页 |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20-2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22-28页 |
1.2.1 退水预报研究现状 | 第22页 |
1.2.2 河道洪水演进算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2.3 汛期分期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1.2.4 水库防洪调度 | 第26-2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总体框架 | 第28-32页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3.2 论文的总体框架 | 第30-32页 |
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32-38页 |
2.1 流域概况 | 第33-35页 |
2.1.1 自然地理 | 第33页 |
2.1.2 水文气象 | 第33-35页 |
2.1.3 下游河道防洪要求 | 第35页 |
2.2 实测雨洪资料 | 第35-36页 |
2.2.1 潘家口水文站资料 | 第35页 |
2.2.2 滦河下游河道洪水 | 第35-36页 |
2.3 潘大桃水库实施预报防洪调度可行性分析 | 第36-38页 |
2.3.1 洪水预报方案可行性分析 | 第36页 |
2.3.2 潘大桃水库群防洪调度预案 | 第36-38页 |
3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洪水退水预报模型参数估计 | 第38-57页 |
3.1 理论与模型 | 第38-40页 |
3.1.1 线性模型 | 第38-39页 |
3.1.2 非线性模型 | 第39页 |
3.1.3 指数模型 | 第39-40页 |
3.2 模型参数估计方法 | 第40页 |
3.3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退水预报模型参数优选 | 第40-42页 |
3.4 目标函数及评价准则 | 第42-43页 |
3.4.1 目标函数 | 第42页 |
3.4.2 模型预报结果评价准则 | 第42-43页 |
3.5 应用实例 | 第43-45页 |
3.6 应用结果和分析 | 第45-52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2-57页 |
4 退水模型参数的动态估计 | 第57-70页 |
4.1 BP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 第57-58页 |
4.2 退水参数动态估计的建模步骤 | 第58-59页 |
4.3 退水影响因素的提取 | 第59-64页 |
4.4 应用建模和分析 | 第64-69页 |
4.4.1 数据的预处理 | 第64页 |
4.4.2 模型参数及结果分析 | 第64-69页 |
4.5 小结 | 第69-70页 |
5 河道非线性洪水演算方法研究 | 第70-88页 |
5.1 河道洪水演进的基本原理及模型 | 第70-73页 |
5.1.1 河道洪水演进的基本原理 | 第70-71页 |
5.1.2 马斯京根模型 | 第71-73页 |
5.2 应用建模及分析 | 第73-79页 |
5.2.1 马斯京根参数率定的传统方法 | 第73-74页 |
5.2.2 基于差分进化的参数优选建模和分析 | 第74-79页 |
5.3 潘家口水库下游河道洪水演进非线性分析 | 第79-87页 |
5.3.1 研究思路及资料 | 第79-80页 |
5.3.2 区间入流的处理 | 第80-81页 |
5.3.3 应用及结果分析 | 第81-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6 基于量变与质变判别模式的水库汛期分期研究 | 第88-105页 |
6.1 可变集合理论 | 第88-90页 |
6.1.1 对立差异函数 | 第89页 |
6.1.2 可变集合 | 第89-90页 |
6.1.3 基于可变集合的量变与质变判别模式 | 第90页 |
6.2 基于量变与质变判别模式的汛期分期原理与模型 | 第90-93页 |
6.3 实例应用 | 第93页 |
6.4 应用结果和分析 | 第93-104页 |
6.4.1 暴雨因素分析 | 第93-97页 |
6.4.2 洪水因素分析 | 第97-99页 |
6.4.3 综合因素分析 | 第99-101页 |
6.4.4 结果比较和分析 | 第101-10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7 潘、大、桃水库群联合防洪优化调度研究 | 第105-128页 |
7.1 水库群联合防洪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 | 第105-106页 |
7.2 调度的数学模型求解方法 | 第106-108页 |
7.3 应用实例 | 第108-126页 |
7.3.1 5年一遇洪水联合防洪优化调度 | 第108-113页 |
7.3.2 10年一遇洪水联合防洪优化调度 | 第113-118页 |
7.3.3 20年一遇洪水联合防洪优化调度 | 第118-123页 |
7.3.4 1000年一遇洪水联合防洪优化调度 | 第123-126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2页 |
8.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28-129页 |
8.2 创新点摘要 | 第129-131页 |
8.3 展望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