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同伴群体欺负行为的调查分析--基于湖北省枣阳市某镇一所中学的调查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图表目录 | 第6-8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8-9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8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8-9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9-15页 |
一、欺负的概念界定 | 第9页 |
二、欺负行为的类型 | 第9-10页 |
三、欺负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10-11页 |
(一) 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 | 第10页 |
(二) 欺负行为的性别差异 | 第10-11页 |
(三) 欺负行为的发生地点 | 第11页 |
四、欺负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11-13页 |
(一) 欺负行为的个体归因分析 | 第11-12页 |
(二) 欺负行为的外在归因分析 | 第12-13页 |
五、欺负行为的干预 | 第13-15页 |
第三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15-18页 |
(一) 文献回顾 | 第15页 |
(二) 访谈 | 第15页 |
(三) 老师提名与访谈对象 | 第15-18页 |
第四章 研究的主要发现 | 第18-42页 |
一、中学生同伴群体欺负行为的基本现状 | 第18-23页 |
(一) 中学生对欺负行为的定义 | 第18-20页 |
(二) 欺负行为发生的频率和地点 | 第20-21页 |
(三) 欺负行为的年级和性别差异 | 第21-23页 |
二、欺负行为的原因分析 | 第23-39页 |
(一) 欺负者的行为动机 | 第23-30页 |
(二) 欺负行为的影响源 | 第30-39页 |
三、干预措施 | 第39-42页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42-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附录 访谈提纲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