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8-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章 陆上集群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 第10-14页 |
2.1 TETRA 定义 | 第10页 |
2.2 系统结构 | 第10-11页 |
2.3 技术特性 | 第11页 |
2.4 主要特点 | 第11-12页 |
2.5 工作频段 | 第12页 |
2.6 组网方法 | 第12-13页 |
2.7 TETRA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 | 第13-14页 |
第三章 国内外轨道交通无线通信发展现状概述 | 第14-19页 |
3.1 国内外专用无线通信发展综述 | 第14-16页 |
3.2 TETRA 在轨道交通工程应用范例 | 第16-17页 |
3.2.1 伦敦地铁 | 第16页 |
3.2.2 纽约地铁 | 第16页 |
3.2.3 广州地铁 | 第16-17页 |
3.2.4 南京地铁 | 第17页 |
3.3 TETRA 系统在轨道交通应用的可行性 | 第17-19页 |
第四章 常州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系统初步设计概况 | 第19-31页 |
4.1 常州轨道交通项目概况 | 第19页 |
4.2 无线通信系统概述 | 第19页 |
4.3 设计原则及主要设计标准 | 第19-21页 |
4.3.1 设计原则 | 第19-20页 |
4.3.2 主要设计标准 | 第20-21页 |
4.4 系统主要功能 | 第21-22页 |
4.4.1 呼叫功能 | 第21页 |
4.4.2 通话功能 | 第21页 |
4.4.3 数据功能 | 第21-22页 |
4.4.4 辅助业务功能 | 第22页 |
4.4.5 网络管理功能 | 第22页 |
4.5 系统方案 | 第22-29页 |
4.5.1 系统建设制式 | 第22页 |
4.5.2 无线交换机设置方案 | 第22-23页 |
4.5.3 基站设置方案 | 第23-24页 |
4.5.4 系统信号覆盖方案 | 第24-27页 |
4.5.5 系统容量和话务量 | 第27-28页 |
4.5.6 频率配置方案 | 第28页 |
4.5.7 数字集群识别号的配置 | 第28页 |
4.5.8 系统同步方案 | 第28-29页 |
4.6 系统构成及配置 | 第29-30页 |
4.6.1 系统构成 | 第29页 |
4.6.2 系统配置 | 第29页 |
4.6.3 系统网管 | 第29-30页 |
4.7 系统主要技术指标 | 第30-31页 |
4.7.1 工作频率设置 | 第30页 |
4.7.2 主要系统指标 | 第30-31页 |
第五章 常州轨道交通 TETRA 网络技术建议方案 | 第31-53页 |
5.1 概述 | 第31页 |
5.2 Dimetra IP 数字集群系统功能 | 第31-45页 |
5.2.1 通话功能 | 第31-32页 |
5.2.2 呼叫功能 | 第32-35页 |
5.2.3 数据信息承载功能 | 第35-36页 |
5.2.4 存储功能 | 第36页 |
5.2.5 系统网络管理功能 | 第36-37页 |
5.2.6 控制电话呼叫及通话限时功能 | 第37页 |
5.2.7 强插/强拆功能 | 第37页 |
5.2.8 用户动态重组功能 | 第37-39页 |
5.2.9 多级优先呼叫功能 | 第39-42页 |
5.2.10 虚拟专网功能 | 第42-43页 |
5.2.11 空中接口鉴权 | 第43-45页 |
5.3 技术方案 | 第45-47页 |
5.3.1 系统网络构成 | 第45页 |
5.3.2 用户组构成 | 第45-46页 |
5.3.3 网管方案设计 | 第46-47页 |
5.4 二次开发系统概述 | 第47-48页 |
5.5 二次开发应用程序接口(API)描述 | 第48-52页 |
5.5.1 调度台程序接口(Elite API) | 第49-50页 |
5.5.2 计算机辅助调度接口(CADI) | 第50页 |
5.5.3 通话信息接口(ATIA) | 第50-51页 |
5.5.4 数据服务接口(SDTS API、PDS API) | 第51页 |
5.5.5 用户配置服务器接口(UCS) | 第51页 |
5.5.6 车载台外围数据接口(PEI) | 第51-52页 |
5.6 Dimetra IP 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先进性 | 第52-53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53-54页 |
6.1 总结 | 第53页 |
6.2 TETRA 发展趋势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