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图表清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19页 |
1.1.1 全球淡水资源危机与国际河流 | 第17页 |
1.1.2 国际河流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冲突与矛盾 | 第17-18页 |
1.1.3 中国国际河流开发利用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第18-19页 |
1.2 选题的产生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4 国际河流水权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4.1 国际河流水权概念研究 | 第22-23页 |
1.4.2 国际河流水权与国家主权关系讨论 | 第23页 |
1.4.3 国际河流水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23-24页 |
1.4.4 国际水法研究 | 第24-25页 |
1.4.5 国际河流开发利用、水资源分配等的实证研究 | 第25页 |
1.5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6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国际河流水权制度构建的现实基础 | 第29-51页 |
2.1 国际河流的基本概况及特征 | 第29-34页 |
2.1.1 世界国际河流的基本概况 | 第29页 |
2.1.2 中国国际河流的基本概况 | 第29-31页 |
2.1.3 国际河流的特征 | 第31-34页 |
2.2 国际河流开发利用保护中的矛盾与冲突 | 第34-40页 |
2.2.1 划界和航行矛盾与冲突 | 第34-35页 |
2.2.2 水量分配的矛盾与冲突 | 第35-39页 |
2.2.3 水益分配矛盾与冲突 | 第39页 |
2.2.4 水电开发的矛盾与冲突 | 第39-40页 |
2.2.5 河流环境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与冲突 | 第40页 |
2.3 国际河流法对国际河流矛盾与冲突的调整、面临的困境、原因及出路 | 第40-51页 |
2.3.1 国际河流法发展状况 | 第40-42页 |
2.3.2 国际河流法在解决国际河流开发利用与保护矛盾与冲突中面临的困境 | 第42-45页 |
2.3.3 面临困境的根源分析 | 第45-50页 |
2.3.4 国际河流法走出困境的出路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国际河流水权制度构建的基础理论 | 第51-74页 |
3.1 经济学基础理论 | 第52-59页 |
3.1.1 产权理论 | 第52-55页 |
3.1.2 “公地的悲剧”理论 | 第55-56页 |
3.1.3 外部性理论 | 第56-58页 |
3.1.4 科斯定理 | 第58-59页 |
3.1.5 经济学基础理论对国际河流水权制度构建的逻辑指导意义 | 第59页 |
3.2 国际水法水权基础理论 | 第59-65页 |
3.2.1 国际水法水权基础理论的演变 | 第59-63页 |
3.2.2 国际水法水权基础理论在解决国际河流问题中的局限性 | 第63-65页 |
3.3 国内水权理论 | 第65-71页 |
3.3.1 水权的概念 | 第65-66页 |
3.3.2 世界上几种主要水权制度的历史演进 | 第66-69页 |
3.3.3 现代水权制度体系 | 第69-70页 |
3.3.4 制度移植视角下的国际河流水权与水权之比较 | 第70-71页 |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71-74页 |
第四章 国际河流水权制度构建的一般理论 | 第74-95页 |
4.1 国际河流水权性质的界定 | 第74-82页 |
4.1.1 国际河流权利体系层次分析 | 第74-78页 |
4.1.2 国际河流水权应界定为水体所有权 | 第78-82页 |
4.2 国际河流水权制度构建的价值目标与基本原则 | 第82-93页 |
4.2.1 国际河流水权制度构建的价值目标 | 第82-87页 |
4.2.2 国际河流水权制度构建的基本原则 | 第87-93页 |
4.3 国际河流水权制度的基本框架体系 | 第93-95页 |
第五章 国际河流水权分配制度 | 第95-115页 |
5.1 国际河流水体(水资源)总量(W)的确定 | 第95-96页 |
5.2 国际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Q)的确定 | 第96-101页 |
5.2.1 国际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的内涵 | 第97-98页 |
5.2.2 国际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 | 第98-101页 |
5.3 流域国可获得的水权份额比例(R)的确定 | 第101-115页 |
5.3.1 国际河流分水标准的研究和实践状况 | 第101-106页 |
5.3.2 国际河流水权分配标准 | 第106-108页 |
5.3.3 多准则综合分析模型在国际河流水权分配中的应用 | 第108-115页 |
第六章 国际河流水权实施和使用权流转制度 | 第115-132页 |
6.1 国际河流水权的实施 | 第115-121页 |
6.1.1 国际河流的利用方式 | 第115-116页 |
6.1.2 国际河流水权内容及实施限制 | 第116-121页 |
6.2 国际河流使用权流转制度 | 第121-132页 |
6.2.1 国际河流水使用权流转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分析 | 第121-123页 |
6.2.2 水银行与水市场等国内水权交易方式在国际河流水权流转中的适用性探讨 | 第123-125页 |
6.2.3 排污权交易制度在国际河流中的适用性探讨 | 第125-127页 |
6.2.4 国际河流使用权有偿流转的有效途径-利用受益补偿原则实现权利义务对等 | 第127-132页 |
第七章 国际河流水权实施保障制度 | 第132-151页 |
7.1 国际河流流域水权合作制度 | 第132-142页 |
7.1.1 流域合作是确立和实施国际河流水权制度的根本途径 | 第133-134页 |
7.1.2 国际河流水权合作制度框架体系 | 第134-142页 |
7.2 国际河流水权遵约制度 | 第142-144页 |
7.2.1 国际遵约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2-143页 |
7.2.2 国际河流水权遵约制度构想 | 第143-144页 |
7.3 国际河流水权争端解决制度 | 第144-151页 |
7.3.1 相关国际法律文件关于国际河流争端解决制度的规定 | 第144-147页 |
7.3.2 国际河流争端解决实践及对国际河流水权争端解决的指导意义 | 第147-151页 |
第八章 澜沧江-湄公河水权制度构建实证研究 | 第151-174页 |
8.1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概况 | 第151-153页 |
8.2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现状及冲突 | 第153-162页 |
8.2.1 流域各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目标冲突 | 第153-154页 |
8.2.2 以农业灌溉为主要利用方向的水量分配冲突 | 第154-155页 |
8.2.3 以水电开发为主的开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冲突 | 第155-159页 |
8.2.4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和冲突 | 第159-162页 |
8.2.5 澜沧江-湄公河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冲突的解决途径 | 第162页 |
8.3 澜沧江-湄公河水权分配、水权管理与合作构想 | 第162-172页 |
8.3.1 澜沧江-湄公河水权分配探析 | 第162-168页 |
8.3.2 澜沧江-湄公河水权管理与合作构想 | 第168-172页 |
8.4 中国在澜沧江-湄公河的水权战略建议 | 第172-174页 |
第九章 结论、不足及展望 | 第174-178页 |
9.1 研究结论 | 第174-176页 |
9.2 研究的不足及进一步展望 | 第176-178页 |
致谢 | 第178-180页 |
参考文献 | 第180-189页 |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