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副中心城市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引言 | 第11-14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论文结构 | 第12页 |
| ·创新点 | 第12-14页 |
| 2 城市群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理论基础 | 第14-24页 |
| ·城市群 | 第14-16页 |
| ·城市群的概念 | 第14-15页 |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 ·城市群的分类 | 第15-16页 |
| ·中心城市 | 第16-17页 |
| ·中心城市的概念 | 第16页 |
| ·中心城市的分类 | 第16-17页 |
| ·副中心城市 | 第17-18页 |
| ·副中心城市的概念 | 第17页 |
| ·副中心城市的功能 | 第17-18页 |
| ·副中心城市的特点 | 第18页 |
| ·城市群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 ·中心地理论 | 第18-19页 |
| ·增长极理论 | 第19页 |
| ·空间邻近效应 | 第19-2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 ·关于城市群的研究 | 第20-21页 |
| ·关于中心城市的研究 | 第21-22页 |
| ·关于城市中心性的研究 | 第22-24页 |
| 3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及石家庄在其中的地位 | 第24-31页 |
|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 | 第24-28页 |
| ·基本概况 | 第24-25页 |
| ·发展战略 | 第25-26页 |
| ·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 ·石家庄在京津冀城市群的地位 | 第28-31页 |
| ·城市群副中心、南部核心城市 | 第28-30页 |
| ·京津产业转移的“二传手” | 第30-31页 |
| 4 石家庄市概况 | 第31-38页 |
| ·自然状况 | 第31-32页 |
| ·地理位置 | 第31页 |
| ·交通状况 | 第31-32页 |
|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32-35页 |
| ·历史沿革 | 第32页 |
| ·人口与行政区划 | 第32-33页 |
| ·经济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 ·影响范围 | 第35-38页 |
| 5 副中心城市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8-49页 |
| ·基本思路 | 第38页 |
|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8-39页 |
| ·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39页 |
| ·对指标体系的解释 | 第39-41页 |
| ·数据来源 | 第41-44页 |
| ·计算过程 | 第44-45页 |
| ·结果分析 | 第45-49页 |
| 6 石家庄市建设京津冀城市群副中心的实现途径 | 第49-53页 |
| ·优化产业结构及布局,切实做大做强二、三产业 | 第49-51页 |
| ·全力推进“工业强市” | 第49页 |
| ·继续做大做强生物产业 | 第49页 |
| ·积极发展以旅游、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 第49-50页 |
|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 第50-51页 |
| ·提高城市化水平 | 第51页 |
| ·打造现代化快速交通运输体系 | 第51-52页 |
| ·积极发展科教文卫体事业,提高城市总体竞争力 | 第52-53页 |
| ·提高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 第52页 |
| ·完善医疗卫生体系建设 | 第52页 |
| ·打造文化和体育强市 | 第52-53页 |
| 7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清单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