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果树园艺论文--多年生草本果类论文--香蕉论文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资源调查及其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縮略词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0页
    1 野生蕉种质资源研究第14-16页
        1.1 野生蕉概述第14-16页
            1.1.1 特征第14-15页
            1.1.2 应用第15-16页
        1.2 野生蕉分布情况第16页
            1.2.1 世界野生蕉范围分布第16页
            1.2.2 中国野生蕉的分布第16页
    2 植物分子标记研究第16-19页
        2.1 常用植物分子标记技术第16-17页
            2.1.1 ISSR第17页
            2.1.2 RAPD第17页
            2.1.3 SSR第17页
            2.1.4 AFLP第17页
            2.1.5 其他第17页
        2.2 分子标记在香蕉中的应用第17-19页
            2.2.1 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7-18页
            2.2.2 亲缘关系鉴定第18-19页
    3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9-20页
        3.1 目的意义第19页
        3.2 主要内容第19-20页
            3.2.1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种质资源的调查第19页
            3.2.2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第19-20页
第二章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种质资源特征及分布调查第20-26页
    1 调查方法与设备第20页
        1.1 方法第20页
        1.2 设备第20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0-24页
        2.1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的地理分布第20-22页
        2.2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的分布第22-23页
        2.3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生物学特征第23-24页
    3 讨论第24-26页
        3.1 水源是野生蕉自然居群形成的重要条件第24-25页
        3.2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形态学特征易受环境影响第25页
        3.3 闽江流域野生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第25-26页
第三章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第26-5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1.1 试验材料第26-27页
        1.2 仪器与试剂第27页
            1.2.1 仪器设备第27页
            1.2.2 试验试剂第27页
        1.3 试验方法第27-28页
            1.3.1 DNA提取第27页
            1.3.2 ISSR-PCR第27-28页
            1.3.3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2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8-50页
        2.1 基因组DNA检测第28页
        2.2 遗传多态性分析第28-29页
        2.3 遗传相似系数分析第29-35页
        2.4 基于距离聚类的NTSYS遗传结构分析第35-38页
            2.4.1 遗传聚类分析第35-37页
            2.4.2 主坐标分析第37-38页
        2.5 基于模型聚类的STRUCTURE群体间遗传结构分析第38-47页
        2.6 基于模型聚类的STRUCTURE群体内遗传结构分析第47-50页
    3 讨论第50-53页
        3.1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内遗传多样性第50页
        3.2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间的遗传背景较丰富第50-51页
        3.3 野生蕉遗传结构受水流及地理分布双重影响第51页
        3.4 野生蕉自然居群内的基因交流明显第51-52页
        3.5 距离聚类与模型聚类适用于野生蕉遗传多样性研究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附录第57-101页
致谢第101页

论文共1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闽台茶文化交流合作现状、对比分析及发展对策
下一篇:顺昌县森林健康与可持续经营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