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略词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0页 |
1 野生蕉种质资源研究 | 第14-16页 |
1.1 野生蕉概述 | 第14-16页 |
1.1.1 特征 | 第14-15页 |
1.1.2 应用 | 第15-16页 |
1.2 野生蕉分布情况 | 第16页 |
1.2.1 世界野生蕉范围分布 | 第16页 |
1.2.2 中国野生蕉的分布 | 第16页 |
2 植物分子标记研究 | 第16-19页 |
2.1 常用植物分子标记技术 | 第16-17页 |
2.1.1 ISSR | 第17页 |
2.1.2 RAPD | 第17页 |
2.1.3 SSR | 第17页 |
2.1.4 AFLP | 第17页 |
2.1.5 其他 | 第17页 |
2.2 分子标记在香蕉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2.2.1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7-18页 |
2.2.2 亲缘关系鉴定 | 第18-19页 |
3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3.1 目的意义 | 第19页 |
3.2 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3.2.1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种质资源的调查 | 第19页 |
3.2.2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19-20页 |
第二章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种质资源特征及分布调查 | 第20-26页 |
1 调查方法与设备 | 第20页 |
1.1 方法 | 第20页 |
1.2 设备 | 第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4页 |
2.1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的地理分布 | 第20-22页 |
2.2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的分布 | 第22-23页 |
2.3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生物学特征 | 第23-24页 |
3 讨论 | 第24-26页 |
3.1 水源是野生蕉自然居群形成的重要条件 | 第24-25页 |
3.2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形态学特征易受环境影响 | 第25页 |
3.3 闽江流域野生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的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6-5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8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6-27页 |
1.2 仪器与试剂 | 第27页 |
1.2.1 仪器设备 | 第27页 |
1.2.2 试验试剂 | 第27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7-28页 |
1.3.1 DNA提取 | 第27页 |
1.3.2 ISSR-PCR | 第27-28页 |
1.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8-50页 |
2.1 基因组DNA检测 | 第28页 |
2.2 遗传多态性分析 | 第28-29页 |
2.3 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 第29-35页 |
2.4 基于距离聚类的NTSYS遗传结构分析 | 第35-38页 |
2.4.1 遗传聚类分析 | 第35-37页 |
2.4.2 主坐标分析 | 第37-38页 |
2.5 基于模型聚类的STRUCTURE群体间遗传结构分析 | 第38-47页 |
2.6 基于模型聚类的STRUCTURE群体内遗传结构分析 | 第47-50页 |
3 讨论 | 第50-53页 |
3.1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内遗传多样性 | 第50页 |
3.2 闽江流域上游地区野生蕉自然居群间的遗传背景较丰富 | 第50-51页 |
3.3 野生蕉遗传结构受水流及地理分布双重影响 | 第51页 |
3.4 野生蕉自然居群内的基因交流明显 | 第51-52页 |
3.5 距离聚类与模型聚类适用于野生蕉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附录 | 第57-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