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1 绪论 | 第14-27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8页 |
·国内外有关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现状 | 第18-2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章节结构及创新内容 | 第25-27页 |
2 国内外空间规划及海洋空间规划的发展与现状 | 第27-46页 |
·国内外空间规划的发展与现状 | 第27-34页 |
·国外空间规划的发展 | 第27-30页 |
·我国空间规划的发展与现状 | 第30-34页 |
·国外海洋空间规划的发展与现状 | 第34-39页 |
·我国海洋功能区划的发展与现状 | 第39-42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海洋功能区划的关系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6页 |
3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理论研究 | 第46-75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 | 第46-54页 |
·科学发展观理论 | 第46-47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47-48页 |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理论 | 第48-49页 |
·海陆统筹战略发展理论 | 第49-50页 |
·区划理论与方法 | 第50-51页 |
·生态承载力理论 | 第51-53页 |
·海域承载力理论 | 第53-54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条件、基础和依据 | 第54-65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条件 | 第54-57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基础 | 第57-64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依据 | 第64-65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 第65-68页 |
·海洋主体功能 | 第65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 | 第65-66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 | 第66-68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类型 | 第68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特征、原则及任务 | 第68-74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特征 | 第68-71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原则 | 第71-72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协调 | 第72-73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的主要任务 | 第73-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4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方法研究 | 第75-105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方法的特点 | 第75-76页 |
·内水和领海区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 | 第76-95页 |
·技术流程 | 第76-79页 |
·评价单元确定 | 第79-80页 |
·指标体系建立 | 第80-88页 |
·指标测算 | 第88-89页 |
·类型初判 | 第89-94页 |
·划分方案确定 | 第94-95页 |
·海岛及邻近海域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 | 第95-100页 |
·划分原则 | 第95页 |
·技术流程 | 第95-98页 |
·指标体系建立 | 第98页 |
·评价单元确定 | 第98-99页 |
·判别标准建立 | 第99页 |
·划分方案确定 | 第99-100页 |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体功能区划分方法 | 第100-103页 |
·划分方法 | 第100-101页 |
·技术流程 | 第101页 |
·评价指标与评价因子选取 | 第101-102页 |
·资源丰度评价 | 第102-103页 |
·区位优势度评价 | 第103页 |
·技术成熟度评价 | 第103页 |
·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重点开发区域的确定 | 第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5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实证研究--以近岸海域为例 | 第105-177页 |
·内水和领海海域评价单元与行政单元的对应关系确定 | 第105-106页 |
·评价指标计算 | 第106-156页 |
·海洋资源可利用指数 | 第107-110页 |
·海洋生态脆弱性 | 第110-114页 |
·海洋生态重要性 | 第114-118页 |
·海洋灾害风险 | 第118-129页 |
·海洋环境质量 | 第129-132页 |
·海域利用程度 | 第132-136页 |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水平 | 第136-138页 |
·毗邻陆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 第138-141页 |
·陆域战略牵引力 | 第141-144页 |
·区位优势度 | 第144-148页 |
·海洋科技支撑能力 | 第148-153页 |
·海洋生态环境管治能力 | 第153-156页 |
·确定指标权重 | 第156-157页 |
·指标综合与类型初步判别 | 第157-173页 |
·矩阵判别法 | 第157-165页 |
·指数综合评价法 | 第165-169页 |
·关键指标判定法 | 第169-171页 |
·综合判定结果 | 第171-173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划与陆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对比分析 | 第173-177页 |
6 结论与发展方向 | 第177-180页 |
·主要成果和结论 | 第177-178页 |
·不足之处 | 第178页 |
·继续研究的方向 | 第178-180页 |
结语 | 第180-181页 |
参考文献 | 第181-186页 |
附录 | 第186-193页 |
海洋主体功能区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第186-193页 |
A.1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 第186-187页 |
A.2 评价指标赋值 | 第187-193页 |
A.2.1 海洋资源量 | 第187-188页 |
A.2.2 海洋生态脆弱性 | 第188-189页 |
A.2.3 海洋生态重要性 | 第189页 |
A.2.4 陆域战略牵引力 | 第189-190页 |
A.2.5 区位优势度 | 第190-191页 |
A.2.6 海洋渔业资源丰度 | 第191-19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