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英文摘要 | 第8页 |
第一部分 聚双烯烃导电材料的研究 | 第10-5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6页 |
1. 导电高分子的结构和导电机理 | 第11-13页 |
2. 导电高分子的“掺杂” | 第13-16页 |
2.1. 化学掺杂 | 第14页 |
2.2. 电化学掺杂 | 第14-15页 |
2.3. 聚苯胺的质子酸掺杂 | 第15页 |
2.4. 光诱导掺杂 | 第15-16页 |
2.5. 在金属-共轭高聚物界面的电荷注入掺杂 | 第16页 |
3. 导电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 第16-20页 |
3.1. 二次电池 | 第17页 |
3.2. 金属材料的防腐 | 第17-18页 |
3.3. 电致发光器件 | 第18-19页 |
3.4. 电磁屏蔽 | 第19页 |
3.5. 气体分离膜 | 第19页 |
3.6. 导电高分子传感器 | 第19-20页 |
4. 聚双烯烃类导电高分子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4.1. 电荷转移络合物机理 | 第20-22页 |
4.2 共轭链段的形成 | 第22-25页 |
5.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1页 |
1. 原料和试剂 | 第26-27页 |
2. 试剂的纯化和处理 | 第27页 |
2.1. 单体的纯化 | 第27页 |
2.2. 溶剂的处理 | 第27页 |
3. 化合物以及试剂的制备 | 第27-28页 |
3.1. 稀土化合物的制备 | 第27-28页 |
3.2. 正丁基镁((n-Bu)_2Mg)/甲苯溶液制备及其浓度的标定 | 第28页 |
4. 聚合操作 | 第28-29页 |
4.1. 稀土配位催化剂的制备方法 | 第28页 |
4.2. 顺式聚异戊二烯和顺式聚丁二烯的制备 | 第28-29页 |
4.3. 反式聚丁二烯的制备 | 第29页 |
5. 聚合物的掺杂反应 | 第29页 |
6. 聚合物性能测定及其表征 | 第29-31页 |
6.1. 聚双烯烃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的测定 | 第29-30页 |
6.2. 聚双烯烃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30页 |
6.3. 聚双烯烃热性能的测定 | 第30页 |
6.4. 碘掺杂聚双烯烃电化学性质的测定 | 第30页 |
6.5. 碘掺杂聚双烯烃电导率的测定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稀土催化合成高反式聚丁二烯 | 第31-39页 |
1. 稀土催化剂的研究 | 第31-34页 |
1.1. 第三组份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1-32页 |
1.2. 正丁基镁(MgBu_2)助催化剂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2-33页 |
1.3. 不同稀土环烷酸盐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3-34页 |
1.4. 不同稀土化合物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4页 |
2. 聚合反应条件的影响 | 第34-35页 |
3. 加料方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 | 第35页 |
4. 聚合反应动力学的初步探讨 | 第35-37页 |
5. 合成不同分子量的高反应式聚丁二稀 | 第37页 |
6. 反式聚丁二烯的表征 | 第37-38页 |
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碘掺杂聚双烯烃电学和光谱性质的研究 | 第39-49页 |
1. 聚双烯烃的碘掺杂过程以及电导率的测定 | 第39-41页 |
2. 分子量同电导率的关系 | 第41-42页 |
3. 温度同电导率的关系 | 第42-43页 |
4. 碘掺杂聚双烯烃材料的光谱研究 | 第43-46页 |
5. 聚双烯烃掺杂导电的原因 | 第46-47页 |
6.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碘掺杂聚双烯烃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 第49-57页 |
1. 碘掺杂聚双烯烃材料的循环伏安性质 | 第49-51页 |
2. 碘掺杂聚双烯烃的阻抗行为 | 第51-5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二部分 聚吡咯共聚物导电高分子合成和性能的研究 | 第57-98页 |
第六章 文献综述 | 第57-68页 |
1. 吡咯的电化学氧化聚合 | 第57-61页 |
1.1. 支持电解质阴离子的影响 | 第58-59页 |
1.2. 电解液溶剂和水溶液pH的影响 | 第59-60页 |
1.3. 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 第60页 |
1.4. 聚合条件的其他控制条件 | 第60-61页 |
2. 吡咯的化学氧化聚合 | 第61页 |
3. 聚吡咯的结构和光谱特性 | 第61-63页 |
3.1. 链结构 | 第61-62页 |
3.2. 三维结构和形貌 | 第62页 |
3.3. 光谱特性 | 第62-63页 |
3.4. 结构稳定性 | 第63页 |
4. 聚吡咯的电化学性质 | 第63-64页 |
4.1. 水溶液中的电化学性质 | 第64页 |
4.2. 有机电解液中的电化学性质 | 第64页 |
5. 聚吡咯材料的改性 | 第64-67页 |
6.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 第67-68页 |
第七章 实验部分 | 第68-70页 |
1. 原料和试剂 | 第68页 |
2. 试剂的纯化和处理 | 第68-69页 |
2.1 单体的纯化 | 第68-69页 |
2.2 溶剂的处理 | 第69页 |
3. 吡咯共聚物的合成 | 第69页 |
3.1 实验设备 | 第69页 |
3.2 共聚物的制备和提纯 | 第69页 |
4. 聚合物的分析测试方法 | 第69-70页 |
第八章 吡咯和乙烯基正丁基醚电化学共聚反应的研究 | 第70-77页 |
1. 共聚单体电化学性质的研究 | 第70-71页 |
2. 共聚物的合成以及表征 | 第71-74页 |
3. 溶剂对电化学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74-75页 |
4. 合成电位对吡咯和乙稀基正丁基醚电化学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75-76页 |
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九单 吡咯和环氧丙烷的电化学共聚反应 | 第77-85页 |
1. 电化学共聚反应合成电位的确定 | 第77-78页 |
2. 共聚物的表征及其性质 | 第78-80页 |
3. 不同电极材料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80页 |
4. 溶剂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80-81页 |
5. Py-PO共聚物薄膜的电化学性质 | 第81-84页 |
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十章 吡咯和ε-己内酯的电化学共聚反应 | 第85-91页 |
1. 合成电位的选择 | 第85-86页 |
2. 共聚物的合成及其组成的研究 | 第86-87页 |
3. 不同电极材料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87-88页 |
4. 溶剂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88-89页 |
5. Py-(ε-CL)共聚物的电化学性质 | 第89-90页 |
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十一章 吡咯和八甲基环四硅氧烷的电化学共聚反应以及共聚反应机理的初步研究 | 第91-98页 |
1. 合成条件的确定 | 第91-92页 |
2. 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质 | 第92-94页 |
3. 不同电极材料对共聚反应的影响 | 第94-95页 |
4. 吡咯与其他通用高分子电化学共聚反应机理的初步探讨 | 第95-97页 |
4.1. 吡咯电化学聚合的机理 | 第95页 |
4.2. 吡咯电化学共聚反应的方式 | 第95-97页 |
5.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主要结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附录1: | 第108-109页 |
符号说明 | 第108-109页 |
附录2: | 第109-11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致谢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