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侵犯财产罪论文

青岛港铜贸易融资诈骗案例分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绪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文献综述第10-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3 相关文献评论第15页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第15-16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页
        1.3.2 论文结构第15-16页
    1.4 创新点第16-17页
2 大宗商品融资及商业银行信贷相关理论第17-24页
    2.1 大宗商品融资及其特性第17-21页
        2.1.1 大宗商品内涵第17页
        2.1.2 大宗商品融资特征第17页
        2.1.3 大宗商品融资业务种类与相关产品第17-21页
    2.2 大宗商品融资相关理论第21页
    2.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第21-22页
    2.4 大宗商品融资仓单质押质押率评估方法第22-24页
        2.4.1 Var法第22-23页
        2.4.2 层次分析法第23-24页
3 青岛港铜贸易融资诈骗案例介绍第24-38页
    3.1 案例背景第24-27页
        3.1.1 德正资源控股股份公司简介第24页
        3.1.2 进出口贸易与信用证规模第24-26页
        3.1.3 我国铜贸易融资状况第26-27页
    3.2 铜贸易融资诈骗过程第27-29页
    3.3 案例引起后果第29-34页
        3.3.1 各大商业银行深陷其中第29-31页
        3.3.2 对铜价格影响深远第31页
        3.3.3 我国保税区和LME铜库存变化趋于平衡第31-33页
        3.3.4 信贷紧缩对企业与银行影响第33-34页
    3.4 案例后续影响第34-38页
        3.4.1 监管部门出台新政加强监管第34-36页
        3.4.2 我国信用证融资规模减少第36页
        3.4.3 银行与自贸区规范融资业务第36-38页
4 铜贸易融资案例分析第38-52页
    4.1 各主体风险影响因素第38-39页
        4.1.1 企业主要面临风险第38-39页
        4.1.2 银行主要面临风险第39页
    4.2 诈骗行为发生原因第39-50页
        4.2.1 铜作为标的物的特殊性第40页
        4.2.2 融资存在套利空间第40-41页
        4.2.3 行业萧条信贷紧缩促使需求新融资点第41-45页
        4.2.4 银行追逐利益造成的监管漏洞第45-48页
        4.2.5 银行间竞争造成信息不对称第48-49页
        4.2.6 法律机制不健全第49-50页
    4.3 对中国经济带来一定影响第50-52页
        4.3.1 虚假贸易增大金融风险第50-51页
        4.3.2 铜市场真实需求被扭曲第51页
        4.3.3 企业过度进口大宗商品,引起国内物价总水平上涨第51-52页
5 对我国铜贸易融资建议第52-54页
    5.1 加强信息间的对称第52页
        5.1.1 各银行之间建立仓单质押信息共享平台第52页
        5.1.2 银行与仓储保管企业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第52页
    5.2 了解市场走势,严防市场风险第52-53页
    5.3 加强监控力度,防范信用风险第53页
    5.4 关注政策动向,预防政策风险第53页
    5.5 完善贷款制度,规避法律风险第53-54页
6 结束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周期性研究
下一篇:市场化、城市化对养老保险水平的影响--基于中国分省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