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基于接受美学的互动式空间设计研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4-28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7页
        1.1.1 传统设计方式及不足第14-16页
        1.1.2 关于互动第16页
        1.1.3 接受美学与互动研究第16-17页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7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23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3页
    1.5 创新点及难点第23-24页
    1.6 研究方法第24页
    1.7“空间设计”概念界定第24-25页
    1.8 对“互动”的阐释第25页
    1.9 研究路线及框架第25-28页
2 接受美学的基本论点第28-35页
    2.1 学术渊源第28-29页
    2.2 姚斯的“接受美学”第29-32页
        2.2.1 关于“期待视野”的论述第30-31页
        2.2.2 关于“审美经验”的论述第31-32页
    2.3 伊泽尔的“接受美学”第32-34页
        2.3.1 关于“读者响应”第32-33页
        2.3.2 关于“空白召唤”第33-34页
    2.4 接受美学其他相关论点第34-35页
3 接受美学对互动式空间设计的理论启发第35-42页
    3.1 转换设计观念,消解边界第36-37页
    3.2 加强受众的设计参与,理性互动第37-38页
    3.3 关注接受者的不同,平衡多方需求第38-39页
    3.4 有意“留白”生成参与空间第39-40页
    3.5 积极引导,增进情感交流第40-42页
4 基于接受美学提出的互动设计方式第42-71页
    4.1 了解使用意向第42-50页
    4.2 参与设计讨论第50-54页
    4.3 引导使用者参与空间营建第54-58页
    4.4 使用者动手参与空间制造第58-61页
    4.5 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设计互动第61-64页
    4.6 通过使用反馈加以设计改进第64-71页
5 接受美学视角下互动设计的意义第71-75页
    5.1 变革设计观念第71页
    5.2 建立设计师与受众的和谐关系第71-72页
    5.3 满足个性需求第72-73页
    5.4 优化功能第73页
    5.5 发挥使用者和设计师的潜能第73-75页
6 结语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作者简历第81-8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83-84页
附:2016 届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设计第84-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常玉绘画语言研究
下一篇:悬置与知觉体验--斯蒂文·霍尔建筑现象学研究的观念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