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电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结构论文

电连接器壳体零件表面粗糙度视觉检测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电连接器壳体及其表面粗糙度第12-15页
        1.2.1 电连接器壳体概述第12-13页
        1.2.2 表面粗糙度基本理论第13-14页
        1.2.3 电连接器壳体表面粗糙度检测技术第14-15页
    1.3 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1 国内外表面粗糙度检测方法第15-16页
        1.3.2 表面粗糙度的图像检测技术第16-17页
    1.4 本文关键技术分析第17-18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第18-19页
第二章 电连接器壳体表面检测系统搭建第19-37页
    2.1 高质量图像获取第19-20页
    2.2 光源和照明系统第20-27页
        2.2.1 光源种类第22-23页
        2.2.2 光照方式第23页
        2.2.3 光照结构第23-25页
        2.2.4 光源颜色第25-27页
    2.3 视觉检测系统参数第27-30页
    2.4 基于单面阵CCD的电连接器壳体表面检测系统搭建第30-35页
        2.4.1 电连接器壳体和检测要求第30-31页
        2.4.2 光源和照明系统分析第31-32页
        2.4.3 视觉检测系统参数计算第32-34页
        2.4.4 电连接器壳体表面检测硬件方案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纹理缺陷检测第37-47页
    3.1 壳体缺陷与表面粗糙度第37页
    3.2 几种图像分割方法第37-39页
    3.3 基于小波分析的纹理缺陷检测第39-46页
        3.3.1 纹理破坏复杂背景型图像分割第39-40页
        3.3.2 小波分析第40-42页
        3.3.3 Radon变换与旋转变换第42-45页
        3.3.4 基于小波分析的图像分割算法第45-46页
    3.4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表面粗糙度特征参数提取第47-57页
    4.1 灰度共生矩阵第47-53页
        4.1.1 灰度共生矩阵的定义第47-48页
        4.1.2 灰度共生矩阵的特点第48-50页
        4.1.3 灰度共生矩阵的特征参数第50-53页
    4.2 分形理论第53-55页
        4.2.1 分形几何理论基础第53-54页
        4.2.2 分形维数第54页
        4.2.3 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第54-55页
    4.3 特征参数选取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实验及结果分析第57-79页
    5.1 照明实验及分析第57-58页
    5.2 纹理缺陷分割实验与分析第58-59页
    5.3 表面粗糙度的灰度共生矩阵特征第59-73页
        5.3.1 灰度共生矩阵构造因子对表面粗糙度特征参数的影响第59-70页
        5.3.2 表面粗糙度的灰度共生矩阵特征分析第70-73页
    5.4 表面粗糙度的分形维数特征第73-75页
    5.5 表面粗糙度实验分析第75-78页
        5.5.1 表面粗糙度特征参数最小二乘直线拟合第75-77页
        5.5.2 表面粗糙度数据统计分析第77-78页
    5.6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第79-81页
    6.1 总结第79-80页
    6.2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5页
致谢第85-8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ndroid平台近红外光谱仪控制及工作状态监测的开发研究
下一篇:特殊工况(磁场作用、水润滑)下的材料摩擦行为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