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Summary | 第6-8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9-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 湿热泄泻概述 | 第13-17页 |
1.1 湿热泄泻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 | 第13-16页 |
1.2 湿热泄泻的现代研究 | 第16-17页 |
2 湿热泄泻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3 中兽医学治疗湿热泄泻的优势 | 第19-20页 |
4 研究思路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高温高湿+高糖高脂+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 | 第22-4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7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1.2 试剂 | 第22页 |
1.3 仪器 | 第22-23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1.5 模型判定 | 第25-26页 |
1.6 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1.7 制作病理组织切片 | 第27页 |
1.8 IL-1β、IL-2、IL-6 和SIgA测定 | 第27页 |
1.9 统计学分析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42页 |
2.1 临床特征 | 第27-29页 |
2.2 采食量 | 第29-30页 |
2.3 饮水量 | 第30-33页 |
2.4 尿量 | 第33-34页 |
2.5 体重 | 第34-36页 |
2.6 体温 | 第36-37页 |
2.7 腹泻指数 | 第37页 |
2.8 血液学 | 第37-38页 |
2.9 血液流变学 | 第38-39页 |
2.10 胸腺指数和脾指数 | 第39-40页 |
2.11 IL-1β、IL-2、IL-6 和SIgA含量 | 第40-41页 |
2.12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41-42页 |
3 讨论 | 第42-45页 |
第三章 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 | 第45-6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47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45页 |
1.2 试剂 | 第45页 |
1.3 仪器 | 第45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1.5 模型判定 | 第46页 |
1.6 样品采集 | 第46-47页 |
1.7 制作病理组织切片 | 第47页 |
1.8 IL-1β、IL-2、IL-6 和SIgA测定 | 第47页 |
1.9 统计学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62页 |
2.1 临床特征 | 第47-49页 |
2.2 采食量 | 第49-51页 |
2.3 饮水量 | 第51-52页 |
2.4 尿量 | 第52-53页 |
2.5 体重 | 第53-55页 |
2.6 体温 | 第55-56页 |
2.7 腹泻指数 | 第56-57页 |
2.8 血液学 | 第57页 |
2.9 血液流变学 | 第57-59页 |
2.10 胸腺指数和脾指数 | 第59-60页 |
2.11 IL-1β、IL-2、IL-6 和SIgA含量 | 第60页 |
2.12 病理组织学观察 | 第60-62页 |
3 讨论 | 第62-69页 |
3.1 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番泻叶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的探讨 | 第62-63页 |
3.2 两种建立大鼠湿热泄泻模型方法的比较 | 第63-69页 |
全文结论 | 第69-70页 |
附图 | 第70-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导师简介 | 第85-87页 |
个人简介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