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符号对照表 | 第10-11页 |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 1.1 双工通信简介 | 第14-15页 |
| 1.2 MIMO技术发展 | 第15页 |
| 1.3 智能天线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 1.4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单频全双工系统 | 第18-30页 |
| 2.1 天线消除 | 第19-20页 |
| 2.1.1 多天线消除 | 第19-20页 |
| 2.1.2 天线放置位置的影响 | 第20页 |
| 2.2 模拟域消除 | 第20-23页 |
| 2.3 数字域干扰消除 | 第23页 |
| 2.4 MIMO的基本原理 | 第23-26页 |
| 2.4.1 MIMO系统模型 | 第24页 |
| 2.4.2 空时分组码 | 第24-26页 |
| 2.5 单频全双工MIMO系统 | 第26-27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7-30页 |
| 第三章 单频全双工基带仿真模型 | 第30-44页 |
| 3.1 仿真软件简介及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 第30-31页 |
| 3.1.1 MATLAB概述 | 第30页 |
| 3.1.2 SIMULINK概述 | 第30-31页 |
| 3.1.3 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通信系统设计 | 第31页 |
| 3.2 2×2 单频全双工MIMO系统 | 第31-38页 |
| 3.2.1 系统的实现原理 | 第31-32页 |
| 3.2.2 仿真系统介绍 | 第32-38页 |
| 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 第四章 基于智能天线的多用户系统 | 第44-64页 |
| 4.1 到达角估计 | 第45-49页 |
| 4.1.1 天线阵的相关矩阵 | 第46-47页 |
| 4.1.2 到达角估计方法 | 第47-49页 |
| 4.2 自适应数字波束形成技术 | 第49-54页 |
| 4.2.1 自适应波束成形原理 | 第49-50页 |
| 4.2.2 自适应波束成形准则 | 第50-54页 |
| 4.3 多用户检测 | 第54-55页 |
| 4.4 多用户系统模型 | 第55-56页 |
| 4.5 仿真实验 | 第56-62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 致谢 | 第70-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73页 |
| 1. 基本情况 | 第72页 |
| 2. 教育背景 | 第72页 |
|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