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4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生物质精炼简介 | 第14-18页 |
1.2.1 生物质资源及其利用 | 第15页 |
1.2.2 生物质的热化学能转化技术 | 第15-17页 |
1.2.3 生物质基平台化合物转化技术 | 第17-18页 |
1.3 生物质转化的乙酰丙酸和乙酰丙酸甲酯 | 第18-26页 |
1.3.1 乙酰丙酸的利用及意义 | 第18-20页 |
1.3.1.1 结构及其制备工艺 | 第18-19页 |
1.3.1.2 化学反应和衍生物 | 第19-20页 |
1.3.2 乙酰丙酸甲酯的利用及意义 | 第20-21页 |
1.3.3 戊内酯的用途 | 第21页 |
1.3.4 乙酰丙酸合成γ-戊内酯的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1.3.4.1 贵金属催化剂(H_2为氢源) | 第22-24页 |
1.3.4.2 贵金属催化剂(非H_2氢源) | 第24-25页 |
1.3.4.3 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25-26页 |
1.4 生物基甲酸催化分解研究 | 第26-27页 |
1.4.1 甲酸的基本性能与利用 | 第26页 |
1.4.2 甲酸催化分解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5 甘油综合利用 | 第27-33页 |
1.5.1 甘油重整制氢 | 第28页 |
1.5.2 甘油氢解 | 第28-33页 |
1.5.2.1 甘油催化氢解制备二元醇的机理 | 第28-29页 |
1.5.2.2 甘油氢解制备1,2-丙二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1.6 纤维素氢解制备低碳二元醇 | 第33-37页 |
1.6.1 乙二醇的性质和用途 | 第34页 |
1.6.2 1,2-丙二醇的性质和用途 | 第34-35页 |
1.6.3 纤维素氢解制备二元醇研究进展 | 第35-37页 |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37-39页 |
1.7.1 研究目的 | 第37-38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54-64页 |
2.1 化学试剂和实验仪器 | 第54-56页 |
2.2 催化剂制备 | 第56-58页 |
2.2.1 负载型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57-58页 |
2.2.2.1 ZrO_2载体的制备 | 第57页 |
2.2.2.2 氧化物载体负载铜催化剂的制备 | 第57-58页 |
2.3 催化剂表征 | 第58-63页 |
2.3.1 比表面和孔径分布(BET) | 第58-59页 |
2.3.2 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 | 第59页 |
2.3.3 X-射线衍射(XRD) | 第59-60页 |
2.3.4 透射电镜(TEM) | 第60页 |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60页 |
2.3.6 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60-61页 |
2.3.7 原位红外漫反射(In-situ DRIFTS)测试 | 第61-62页 |
2.3.8 活性铜表面测定 | 第62-63页 |
2.4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第三章 铜基催化剂催化液相甲酸分解研究 | 第64-84页 |
3.1 引言 | 第6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3.2.1 实验过程 | 第64-65页 |
3.2.2 产物分析 | 第6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9页 |
3.3.1 水热条件下甲酸分解行为研究 | 第65-69页 |
3.3.2 催化剂表征 | 第69-75页 |
3.3.2.1 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表征 | 第69-70页 |
3.3.2.2 催化剂晶相结构、金属价态和还原性能 | 第70-75页 |
3.3.3 催化剂稳定性研究 | 第75-77页 |
3.3.4 铜比表面积和产氢速率的关联 | 第77-78页 |
3.3.5 底物拓展 | 第78-7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第四章 催化甲酸原位分解还原乙酰丙酸和甘油氢解 | 第84-102页 |
4.1 引言 | 第84-8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6-88页 |
4.2.1 实验过程 | 第86-88页 |
4.2.1.1 乙酰丙酸还原 | 第86-87页 |
4.2.1.2 甘油氢解 | 第87-88页 |
4.2.2 产物分析 | 第8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8-97页 |
4.3.1 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88页 |
4.3.2 FA原位还原LA制备GVL | 第88-93页 |
4.3.3 生物质基LA/FA催化转化制GVL | 第93页 |
4.3.4 FA原位还原甘油制备1,2-丙二醇 | 第93-9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第五章 甲醇还原乙酰丙酸甲酯制备γ-戊内酯 | 第102-120页 |
5.1 引言 | 第102-10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03-104页 |
5.2.1 铜基催化剂的制备 | 第103页 |
5.2.2 催化剂表征 | 第103-104页 |
5.3 甲醇还原ML制备γ-戊内酯 | 第104-111页 |
5.3.1 催化剂的筛选 | 第104-105页 |
5.3.2 制备方法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5.3.3 金属比例的影响 | 第106页 |
5.3.4 反应时间、温度和引入水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3.5 GVL合成反应机制研究 | 第108-110页 |
5.3.6 稳定性研究 | 第110-111页 |
5.4 催化剂表征 | 第111-116页 |
5.4.1 物相结构、形貌表征 | 第111-113页 |
5.4.2 铜的价态和还原性 | 第113-114页 |
5.4.3 铜比表面积、分散度、粒径 | 第114-115页 |
5.4.4 铜催化剂的稳定性表征 | 第115-11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第六章 纤维素加氢制备乙二醇和1,2-丙二醇 | 第120-128页 |
6.1 引言 | 第120-12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2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2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2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128-129页 |
7.2 展望 | 第129-130页 |
个人简历 | 第130-131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