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细胞遗传学论文--植物基因工程论文

火龙果HubHLH1-like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缩略词表第9-11页
前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2页
    1.1 植物转录因子研究进展第12-13页
    1.2 植物bHLH转录因子研究进展第13-19页
        1.2.1 bHLH转录因子的结构第13-14页
        1.2.2 bHLH转录因子的分类第14-15页
        1.2.3 bHLH转录因子的功能第15-19页
    1.3 火龙果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第19-21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火龙果HubHLH1-like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亚细胞定位第22-49页
    2.1 实验材料第22-24页
        2.1.1 植物材料第22页
        2.1.2 实验试剂第22-23页
        2.1.3 仪器设备第23页
        2.1.4 引物序列第23-24页
    2.2 实验方法第24-32页
        2.2.1 植物总RNA提取第24页
        2.2.2 第一链cDNA的合成及检测第24-25页
        2.2.3 合成RACE-Ready cDNA第25-26页
        2.2.4 RACE-PCR扩增第26-27页
        2.2.5 RACE产物纯化第27页
        2.2.6 PCR产物连接与转化第27-28页
        2.2.7 cDNA全长序列的获得第28-29页
        2.2.8 HubHLH1-like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9页
        2.2.9 HubHLH1-like亚细胞定位第29-3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2-44页
        2.3.1 总RNA提取及反转录检测第32页
        2.3.2 HubHLH1-like基因全长克隆第32-33页
        2.3.3 HubHLH1-like基因cDNA全长及ORF的获得第33-34页
        2.3.4 HubHLH1-like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4-42页
        2.3.5 HubHLH1-like亚细胞定位结果第42-44页
    2.4 讨论第44-49页
        2.4.1 HubHLH1-like基因的克隆分析第44-46页
        2.4.2 HubHLH1-like亚细胞定位分析第46-49页
第三章 HubHLH1-like的表达调控与功能分析第49-74页
    3.1 实验材料第49-51页
        3.1.1 植物材料第49页
        3.1.2 实验仪器第49-50页
        3.1.3 实验试剂第50页
        3.1.4 载体和菌株第50页
        3.1.5 实验所用培养基第50页
        3.1.6 引物序列第50-51页
    3.2 实验方法第51-58页
        3.2.1 HubHLH1-like基因的实时定量分析第51-52页
        3.2.2 添加酶切位点设计引物第52-53页
        3.2.3 目的片段的T载体连接与转化培养第53-55页
        3.2.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5-56页
        3.2.5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56-57页
        3.2.6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第57页
        3.2.7 农杆菌的培养及活化第57-58页
        3.2.8 叶盘法转化烟草第58页
        3.2.9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第5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8-68页
        3.3.1 逆境胁迫下HubHLH1-like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第58-61页
        3.3.2 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1-HubHLH1-like的获得第61-65页
        3.3.3 HubHLH1-like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第65页
        3.3.4 HubHLH1-like基因过表达烟草植株的筛选与检测第65-66页
        3.3.5 转基因植株PCR检测及qPCR检测第66-68页
    3.4 讨论第68-74页
        3.4.1 基因的表达方法分析第68-69页
        3.4.2 HubHLH1-like基因表达分析第69-71页
        3.4.3 表达载体构建策略第71-72页
        3.4.4 烟草遗传转化与检测第72-74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74-76页
    4.1 主要结论第74页
    4.2 创新点第74-75页
    4.3 后续工作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4页
致谢第84-85页
附录第85-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线莲多糖结构分析及抗糖尿病活性研究
下一篇:PF对TNF-a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STAT-3激活及MMP-2、VEGF分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