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73页 |
1.1 纳米材料的变形机制 | 第14-36页 |
1.1.1 纳米材料基础 | 第14-19页 |
1.1.2 金属材料中的变形机制 | 第19-31页 |
1.1.3 变形机制的尺寸效应 | 第31-36页 |
1.2 纳米线的力学性能 | 第36-48页 |
1.2.1 纳米线的强度 | 第36-38页 |
1.2.2 纳米线的超塑性 | 第38-44页 |
1.2.3 纳米线的表面诱发结构转变 | 第44-45页 |
1.2.4 纳米线的伪弹性 | 第45-48页 |
1.3 密排六方金属的变形机制 | 第48-58页 |
1.3.1 密排六方金属的位错滑移 | 第48-53页 |
1.3.2 密排六方金属的孪生 | 第53-57页 |
1.3.3 密排六方金属变形机制的尺寸效应 | 第57-58页 |
1.4 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意义 | 第58-59页 |
1.5 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59-60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60-73页 |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模拟基础和结构分析方法 | 第73-93页 |
2.1 分子动力学原理 | 第73-84页 |
2.1.1 基本原理和假设 | 第73-74页 |
2.1.2 动力学方程 | 第74-76页 |
2.1.3 作用势 | 第76-78页 |
2.1.4 系综 | 第78-81页 |
2.1.5 边界和初始条件 | 第81-83页 |
2.1.6 应力 | 第83-84页 |
2.2 原子尺度结构分析方法 | 第84-91页 |
2.2.1 径向分布函数 | 第84-85页 |
2.2.2 公共近邻分析 | 第85-87页 |
2.2.3 键角分布函数 | 第87-88页 |
2.2.4 密排面法向量分析 | 第88-91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第三章 钴纳米线的应力诱发相变和伪弹性 | 第93-117页 |
3.1 引言 | 第93-97页 |
3.2 模型建立 | 第97-100页 |
3.2.1 单轴拉伸的模型 | 第97-100页 |
3.2.2 静力学计算能量曲线 | 第100页 |
3.3 CO纳米线中的拉伸和回复 | 第100-103页 |
3.4 CO纳米线拉伸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 第103-106页 |
3.5 CO纳米线变形机制的尺寸效应 | 第106-113页 |
3.5.1 层错型结构 | 第106-109页 |
3.5.2 孪晶与相变混合型结构 | 第109-111页 |
3.5.3 截面尺寸与长度综合效应 | 第111-11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第四章 钴-铁纳米线的相变序列 | 第117-147页 |
4.1 引言 | 第117-121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121-123页 |
4.2.1 单轴拉伸的模型 | 第121-122页 |
4.2.2 能量最小化 | 第122页 |
4.2.3 静力学计算能量曲线 | 第122-123页 |
4.3 CO-FE合金纳米线的拉伸性能 | 第123-138页 |
4.3.1 Co90Fe10纳米线的拉伸性能 | 第123-128页 |
4.3.2 Co80Fe20纳米线的拉伸性能 | 第128-131页 |
4.3.3 Co85Fe15纳米线的拉伸性能 | 第131-134页 |
4.3.4 Co-Fe纳米线变形机制归纳 | 第134-138页 |
4.4 CO-FE纳米线变形的尺寸效应 | 第138-142页 |
4.4.1 层错型结构及其抑制 | 第138-140页 |
4.4.2 孪晶被抑制的结构 | 第140-142页 |
4.5 CO-FE与CO纳米线变形机制的比较 | 第142-144页 |
4.5.1 Fe含量对于弹性应变极限影响 | 第142-143页 |
4.5.2 Fe含量对于伪弹性贡献 | 第143-14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144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44-147页 |
第五章 镁纳米线中的应变孪晶和超塑性 | 第147-184页 |
5.1 引言 | 第147-149页 |
5.2 模型建立 | 第149-152页 |
5.2.1 单轴拉伸的模型 | 第150-151页 |
5.2.2 单晶切变的模型 | 第151-152页 |
5.2.3 BPV的局限性 | 第152页 |
5.3 镁纳米线的拉伸性能 | 第152-159页 |
5.3.1 总体形貌演变 | 第152-155页 |
5.3.2 初次孪晶的晶体学 | 第155-157页 |
5.3.3 二次孪晶的晶体学 | 第157-159页 |
5.4 二次孪晶的微观机制 | 第159-165页 |
5.4.1 二次孪晶的形核和扩展 | 第159-162页 |
5.4.2 二次孪晶的原子运动规律 | 第162-165页 |
5.5 二次孪晶的尺寸效应 | 第165-171页 |
5.5.1 Schmid因子和形核方式 | 第165-167页 |
5.5.2 应力状态与分布 | 第167-170页 |
5.5.3 二次孪晶的形核方式及对塑性贡献 | 第170-171页 |
5.6 镁纳米线的回复 | 第171-176页 |
5.7 镁纳米线孪生的其他影响因素 | 第176-179页 |
5.7.1 形状影响 | 第176-177页 |
5.7.2 作用势影响 | 第177-179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79-180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80-184页 |
第六章 HCP结构<1100>STGB的结构和能量 | 第184-206页 |
6.1 引言 | 第184-188页 |
6.1.1 {1121}孪晶中的异构体 | 第185-187页 |
6.1.2 R和D结构的定义扩展 | 第187-188页 |
6.2 模型建立 | 第188-192页 |
6.3 <1100>STGB的能量与结构 | 第192-203页 |
6.3.1 总体规律 | 第192-194页 |
6.3.2 BS-3 到BS-6 的结构 | 第194-198页 |
6.3.3 BS-2 的结构和形成过程 | 第198-20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203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203-206页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第206-209页 |
7.1 全文结论 | 第206-208页 |
7.2 创新点 | 第208-209页 |
致谢 | 第209-21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