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5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5-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30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第21-26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第26-3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30-32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32-35页 |
1.4.1 创新点 | 第32-33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33-35页 |
第2章 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的理论概述 | 第35-69页 |
2.1 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相关概念界定 | 第35-39页 |
2.1.1 社会保障制度 | 第35-36页 |
2.1.2 价值理念 | 第36-38页 |
2.1.3 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 | 第38-39页 |
2.2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39-51页 |
2.2.1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40-43页 |
2.2.2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43-47页 |
2.2.3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47-51页 |
2.3 国家干预主义理论 | 第51-57页 |
2.3.1 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51-53页 |
2.3.2 凯恩斯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53-54页 |
2.3.3 贝弗里奇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54-56页 |
2.3.4 社会民主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56-57页 |
2.4 经济自由主义与“第三条道路”理论 | 第57-69页 |
2.4.1 古典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57-61页 |
2.4.2 新自由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 | 第61-64页 |
2.4.3“第三条道路”理论 | 第64-69页 |
第3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的历史进程与困境 | 第69-95页 |
3.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的历史演进 | 第69-77页 |
3.1.1 改革开放前秉承的社会保障价值理念 | 第69-72页 |
3.1.2 改革开放时期秉承的社会保障价值理念 | 第72-75页 |
3.1.3 深化改革时期秉承的社会保障价值理念 | 第75-77页 |
3.2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取得的成就 | 第77-86页 |
3.2.1 价值理念先行的意识已经形成 | 第78-80页 |
3.2.2 价值理念发展趋于更加合理化 | 第80-82页 |
3.2.3 价值理念发展趋于更加清晰化 | 第82-84页 |
3.2.4 价值理念选择趋于更加理性化 | 第84-86页 |
3.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面临的困境 | 第86-95页 |
3.3.1 理论选择困境 | 第86-90页 |
3.3.2 工具理性困境 | 第90-92页 |
3.3.3 目标选择困境 | 第92-95页 |
第4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的问题审视 | 第95-115页 |
4.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存在的问题 | 第95-102页 |
4.1.1 价值理念选择缺乏系统性 | 第95-97页 |
4.1.2 价值理念选择缺乏独立性 | 第97-99页 |
4.1.3 价值理念选择缺乏人文关怀 | 第99-101页 |
4.1.4 价值理念选择缺乏社会主义意识 | 第101-102页 |
4.2 中国社会保障价值理念偏差对制度实践的负面影响 | 第102-108页 |
4.2.1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水平较低 | 第102-104页 |
4.2.2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严重失衡 | 第104-106页 |
4.2.3 社会保障制度正效应发挥较差 | 第106-108页 |
4.3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问题的原因透视 | 第108-115页 |
4.3.1 人们对改革认识存有一定误区 | 第109-112页 |
4.3.2 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认识不清 | 第112-113页 |
4.3.3 忽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 第113-115页 |
第5章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价值理念选择的经验借鉴 | 第115-135页 |
5.1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的具体实践 | 第115-125页 |
5.1.1 社会救助时期的价值理念选择 | 第115-118页 |
5.1.2 社会保险时期的价值理念选择 | 第118-120页 |
5.1.3 福利国家时期的价值理念选择 | 第120-123页 |
5.1.4 社会保障改革时期的价值理念选择 | 第123-125页 |
5.2 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的经验启示 | 第125-135页 |
5.2.1 价值理念选择要尊重具体国情 | 第125-128页 |
5.2.2 价值理念选择要尊重公民权利 | 第128-129页 |
5.2.3 价值理念选择要尊重自身规律 | 第129-132页 |
5.2.4 价值理念选择要重视制度社会化 | 第132-135页 |
第6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的前提性反思 | 第135-161页 |
6.1 确保价值理念选择与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方向一致 | 第135-143页 |
6.1.1 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精神 | 第135-138页 |
6.1.2 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 第138-139页 |
6.1.3 突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追求 | 第139-141页 |
6.1.4 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民生改善 | 第141-143页 |
6.2 确保价值理念选择与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规律相适应 | 第143-151页 |
6.2.1 重视制度一体化发展 | 第144-146页 |
6.2.2 推动制度协调性发展 | 第146-147页 |
6.2.3 实现制度法制化发展 | 第147-149页 |
6.2.4 促进制度合理化发展 | 第149-151页 |
6.3 实现价值理念选择与社会基本环境的有效协调 | 第151-161页 |
6.3.1 价值理念选择与经济环境相协调 | 第151-153页 |
6.3.2 价值理念选择与社会环境相协调 | 第153-155页 |
6.3.3 价值理念选择与政治环境相协调 | 第155-157页 |
6.3.4 价值理念选择与文化环境相协调 | 第157-161页 |
第7章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价值理念选择的原则设计 | 第161-189页 |
7.1 价值理念选择应体现出实质公平 | 第161-169页 |
7.1.1 注重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共享 | 第162-164页 |
7.1.2 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宗旨 | 第164-166页 |
7.1.3 强化人民群众的社会权利 | 第166-168页 |
7.1.4 促进社会共同富裕早日实现 | 第168-169页 |
7.2 价值理念选择要关心人的基本需要 | 第169-175页 |
7.2.1 确保社会成员的生存需求 | 第170-171页 |
7.2.2 满足社会成员的安全需求 | 第171-172页 |
7.2.3 尊重社会成员的交往需求 | 第172-174页 |
7.2.4 维护社会成员的尊严需求 | 第174-175页 |
7.3 价值理念选择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 第175-182页 |
7.3.1 促进社会成员的素质提升 | 第176-177页 |
7.3.2 提升社会成员的活动能力 | 第177-179页 |
7.3.3 创造社会成员的发展机会 | 第179-180页 |
7.3.4 拓展社会成员的发展空间 | 第180-182页 |
7.4 价值理念选择要突出政府责任 | 第182-189页 |
7.4.1 强化政府的财政责任 | 第182-184页 |
7.4.2 重视政府的管理责任 | 第184-185页 |
7.4.3 提升政府的立法责任 | 第185-186页 |
7.4.4 注重政府的监督责任 | 第186-189页 |
第8章 结论 | 第189-191页 |
参考文献 | 第191-203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03-204页 |
致谢 | 第204-2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