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弹幕文化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8页
第1章 概念的界定第18-24页
    1.1 亚文化第18页
    1.2 青年亚文化与网络青年亚文化第18-20页
    1.3 弹幕和弹幕视频第20-22页
        1.3.1 弹幕的由来第20-21页
        1.3.2 弹幕视频与弹幕视频网站第21-22页
    1.4 弹幕文化第22-24页
第2章 弹幕文化的建构第24-36页
    2.1 弹幕文化的生成背景第24-29页
        2.1.1 动机的产生:释压与身份认同第24-25页
        2.1.2 舆论空间的转换:由公共场域转向虚拟空间第25页
        2.1.3 条件的萌芽:互联网“中心化”向“去中心化”转变第25-27页
        2.1.4 前进的助推器:商业模式的衍变第27-28页
        2.1.5 新媒介技术支持第28-29页
    2.2 弹幕文化——受众需求下的必然产物第29-36页
        2.2.1 弹幕族:弹幕文化的传承人第30-31页
        2.2.2 弹幕族的群体分析第31-36页
第3章 弹幕文化的风格表现第36-43页
    3.1 吐槽模式下的群体互动——以文字为基础新式恶搞第36-39页
    3.2 符号的抵抗意义弱化于多元要素中第39-41页
    3.3 弹幕文化实践趋于社交化、商业化第41-43页
第4章 弹幕文化的传播机制——无障碍传播第43-49页
    4.1 弹幕文化传播要素第43-45页
        4.1.1 传播者与受传者第43-44页
        4.1.2 讯息、媒介与反馈第44-45页
    4.2 弹幕文化的传播方式第45-49页
        4.2.1 以文字为载体的屏幕传播第45-46页
        4.2.2 人际传播第46-47页
        4.2.3 网络传播第47-49页
第5章 弹幕文化的发展和问题反思第49-65页
    5.1 弹幕文化的发展研究第49-53页
        5.1.1 全新观影模式的诞生第49-50页
        5.1.2 媒介竞争的新生力量第50-52页
        5.1.3 弹幕在移动终端上的发展——开创视频社交新形式第52-53页
    5.2 弹幕文化的问题研究第53-59页
        5.2.1 无门槛言论,语言质量低劣第53-55页
        5.2.2 加重媒介依赖现象第55-56页
        5.2.3 弹幕的社交性加深了与父辈的鸿沟第56-57页
        5.2.4 弹幕文化对传统文化的重构第57页
        5.2.5 版权纠纷不可避免第57-58页
        5.2.6 观影效果受到影响,电影固有价值被消减第58-59页
    5.3 正确引导弹幕文化第59-63页
        5.3.1 加强内容把关,净化语言环境第59-60页
        5.3.2 提升行业自律,健康使用媒介第60-61页
        5.3.3 加强青少年人文关怀,树立正确青少年观第61页
        5.3.4 客观看待重塑经典,实现文化多元发展第61-62页
        5.3.5 版权合法化,增强视频原创性第62-63页
        5.3.6 遵守弹幕礼仪,保护观影环境第63页
    5.4 弹幕文化的宿命第63-65页
        5.4.1 弹幕文化的收编第63-64页
        5.4.2 弹幕文化的反收编第64-65页
结语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附录第68-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因素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动态信任评价
下一篇:基于深度抽象的集成神经网络定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