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体系堆积、流动特性及其与颗粒间作用力关系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40页 |
| 1.1 前言 | 第14-15页 |
| 1.2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1.3 创新点 | 第16页 |
| 1.4 粉体的分类 | 第16-18页 |
| 1.4.1 Geldart粉体分类 | 第16-17页 |
| 1.4.2 Molerus粉体分类 | 第17-18页 |
| 1.5 粉体流动形态的划分 | 第18-20页 |
| 1.6 粉体堆积连续介质理论 | 第20-26页 |
| 1.6.1 单轴压缩测试 | 第23-24页 |
| 1.6.2 Jenike剪切测试 | 第24页 |
| 1.6.3 旋转剪切测试 | 第24-26页 |
| 1.7 粉体流变学特性 | 第26-28页 |
| 1.8 颗粒间相互作用力 | 第28-37页 |
| 1.8.1 直接测量颗粒间相互作用力 | 第28-30页 |
| 1.8.2 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的种类 | 第30-32页 |
| 1.8.3 颗粒间范德华力的影响因素 | 第32-37页 |
| 1.9 颗粒间作用力同粉体床层性质的关联 | 第37-38页 |
| 1.10 小结 | 第38-40页 |
| 第2章 煤粉颗粒平均粒径对于煤粉流动性的影响 | 第40-57页 |
| 2.1 引言 | 第40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40-44页 |
| 2.2.1 实验物料 | 第40-42页 |
| 2.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42-44页 |
| 2.3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4-56页 |
| 2.3.1 煤粉压缩特性 | 第44-46页 |
| 2.3.2 初始流动特性 | 第46-50页 |
| 2.3.3 应力状态分析及下料行为预测 | 第50-54页 |
| 2.3.4 下料结果 | 第54-56页 |
| 2.4 结论 | 第56-57页 |
| 第3章 煤粉细颗粒对于煤粉堆积及流动特性影响 | 第57-81页 |
| 3.1 引言 | 第57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57-61页 |
| 3.2.1 实验物料 | 第57-58页 |
| 3.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58-61页 |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61-69页 |
| 3.3.1 煤粉压缩特性 | 第61-63页 |
| 3.3.2 透气性 | 第63-64页 |
| 3.3.3 屈服特性 | 第64-66页 |
| 3.3.4 料斗下料 | 第66-69页 |
| 3.4 模型构建及理论分析 | 第69-80页 |
| 3.4.1 模型构建 | 第69-73页 |
| 3.4.2 模型预测及讨论 | 第73-80页 |
| 3.5 结论 | 第80-81页 |
| 第4章 燃料颗粒表面特性以及颗粒间相互作用力 | 第81-109页 |
| 4.1 引言 | 第81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81-86页 |
| 4.2.1 实验物料 | 第81-85页 |
| 4.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85-86页 |
| 4.3 结果和讨论 | 第86-91页 |
| 4.3.1 表面能 | 第86-89页 |
| 4.3.2 表酸碱特性 | 第89-90页 |
| 4.3.3 燃料粉体的堆积特性 | 第90-91页 |
| 4.4 单分散燃料粉体的流动特性及模型建立 | 第91-108页 |
| 4.4.1 经验模型构建及讨论 | 第91-95页 |
| 4.4.2 单颗粒接触理论模型构建 | 第95-98页 |
| 4.4.3 模型计算及讨论 | 第98-108页 |
| 4.5 结论 | 第108-109页 |
| 第5章 粉体堆积应力模型 | 第109-126页 |
| 5.1 引言 | 第109-110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110-111页 |
| 5.2.1 实验物料 | 第110-111页 |
| 5.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111页 |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111-114页 |
| 5.3.1 压缩特性 | 第111-113页 |
| 5.3.2 初始流动特性 | 第113-114页 |
| 5.4 模型构建 | 第114-119页 |
| 5.4.1 多分散体系的配位数 | 第116-117页 |
| 5.4.2 单颗粒之间的作用力 | 第117-119页 |
| 5.5 模型计算及讨论 | 第119-125页 |
| 5.6 结论 | 第125-126页 |
| 第6章 多分散体系堆积应力模型工业应用 | 第126-144页 |
| 6.1 引言 | 第126-127页 |
| 6.2 实验部分 | 第127-131页 |
| 6.2.1 实验物料 | 第127-130页 |
| 6.2.2 实验仪器和方法 | 第130-131页 |
| 6.3 实验测试结果 | 第131-135页 |
| 6.4 模型描述及讨论 | 第135-137页 |
| 6.5 模型计算及讨论 | 第137-143页 |
| 6.6 结论 | 第143-144页 |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4-147页 |
| 7.1 结论 | 第144-146页 |
| 7.2 展望 | 第146-1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47-157页 |
| 致谢 | 第157-158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