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2页 |
1.1 选题的依据、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1.2 页岩储层勘探开发与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中美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13-15页 |
1.2.2 页岩气储层特征及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科学问题 | 第17-18页 |
1.3.1 页岩的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 | 第17页 |
1.3.2 页岩孔隙体系与吸附机理研究 | 第17-18页 |
1.3.3 页岩的孔隙连通性和润湿性 | 第18页 |
1.4 论文研究完成的工作量 | 第18-19页 |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 | 第19-22页 |
1.5.1 多种技术表征孔隙结构讨论其主控因素 | 第19-20页 |
1.5.2 揭示孔隙随埋藏、成岩作用、热作用的演化 | 第20页 |
1.5.3 评价地质条件下页岩的甲烷吸附能力及主控因素 | 第20-21页 |
1.5.4 建立页岩孔隙连通性及润湿性的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与岩相分析 | 第22-32页 |
2.1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 | 第23-26页 |
2.2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 | 第26-32页 |
第3章 实验方法介绍 | 第32-44页 |
3.1 有机地球化学及岩石学分析 | 第32-33页 |
3.1.1 有机地球化学分析 | 第32-33页 |
3.1.2 岩石学分析 | 第33页 |
3.2 光学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 第33-34页 |
3.3 储集空间分析 | 第34-40页 |
3.3.1 氦气比重法 | 第34页 |
3.3.2 低压CO2和N2等温吸附 | 第34-37页 |
3.3.3 高压压汞 (MICP) | 第37-38页 |
3.3.4 小角中子散射(SANS) | 第38-40页 |
3.4 页岩的甲烷吸附能力 | 第40-41页 |
3.5 页岩润湿性与连通性研究 | 第41-44页 |
3.5.1 润湿角实验 | 第41页 |
3.5.2 流体的自发吸入实验(spontaneous imbibition) | 第41-42页 |
3.5.3 示踪剂的饱和扩散实验 | 第42-44页 |
第4章 页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的影响 | 第44-59页 |
4.1 页岩的矿物组成及有机岩石学分析 | 第44-49页 |
4.2 成岩作用和孔隙成因 | 第49-53页 |
4.3 有机孔隙度的计算方法 | 第53-57页 |
4.4 有机孔隙的演化 | 第57-59页 |
第5章 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研究 | 第59-68页 |
5.1 页岩的散射长度密度(SLD) | 第60页 |
5.2 SANS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5.3 孔隙度分类和孔径分布 | 第62-64页 |
5.4 孔隙度与TOC/粘土矿物之间的关系 | 第64-65页 |
5.5 闭孔孔隙度的计算 | 第65-66页 |
5.6 龙马溪组页岩的分形特征 | 第66-68页 |
第6章 牛蹄塘组页岩储层特征研究 | 第68-90页 |
6.1 页岩岩石学特征 | 第69-71页 |
6.2 页岩孔隙特征 | 第71-76页 |
6.3 纳米孔隙与页岩组分的关系 | 第76-77页 |
6.4 有机孔随热成熟度和埋深的演化 | 第77-79页 |
6.5 孔隙结构与分形维数的关系 | 第79-80页 |
6.6 中子小角散射技术对牛蹄塘组页岩的分析 | 第80-83页 |
6.7 页岩孔隙度、孔径分布及连通性分析 | 第83-90页 |
第7章 页岩孔隙连通性及润湿性 | 第90-107页 |
7.1 样品的岩石学特征 | 第91-93页 |
7.2 样品的孔隙结构 | 第93-97页 |
7.3 润湿角和自发吸入实验 | 第97-101页 |
7.4 饱和扩散实验 | 第101-103页 |
7.5 连通性和润湿性分析 | 第103-105页 |
7.6 页岩特征与连通性的关系 | 第105-107页 |
第8章 页岩甲烷吸附能力研究 | 第107-122页 |
8.1 有机质特征对甲烷吸附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8.2 基质矿物组分对甲烷吸附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8.3 页岩孔隙的体积和结构对甲烷吸附的影响 | 第112-117页 |
8.4 页岩湿度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117页 |
8.5 页岩压力与温度对甲烷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117-122页 |
第9章 结论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0页 |
附录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