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皮肤病、性病科论文

浮针取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英文缩略语第8-9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及治疗进展第9-19页
    1. 西医发病机制第9-10页
        1.1 与外周神经受损相关第9-10页
        1.2 与中枢神经受损相关第10页
    2. 西医常规治疗第10-11页
        2.1 西药外用第10页
        2.2 物理治疗第10页
        2.3 西药内服第10-11页
            (1) 抗癫痫药第10页
            (2) 三环类抗抑郁药第10-11页
            (3) 麻醉镇痛剂第11页
    3. 中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第11-12页
    4. 中医研究现状第12页
    5. 中医治疗方法第12-16页
        5.1 中药内治第12-13页
            (1) 肝经郁热第12-13页
            (2) 脾虚湿困第13页
            (3) 气滞血瘀第13页
        5.2 中药外敷第13-14页
            (1) 单味中药外敷第13页
            (2) 中药制剂外敷第13页
            (3) 中药药剂熏蒸第13-14页
        5.3 针灸治疗第14-16页
            5.3.1 不同针灸疗法治疗PHN第14-15页
                (1) 传统针灸第14页
                (2) 火针治疗第14页
                (3) 刺络拔罐法第14-15页
                (4) 灸法第15页
                (5) 穴位埋线第15页
                (6) 浮针第15页
            5.3.2 针灸取穴部位第15-16页
                (1) 阿是穴第15-16页
                (2)夹脊穴第16页
                (3) 随证取穴第16页
    6. 总结第16-19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第19-31页
    前言第19-20页
    临床资料第20页
    诊断标准第20-22页
        1. 西医诊断标准第20页
        2. 研究病例纳入标准第20页
        3. 研究病例排除标准第20页
        4. 剔除病例标准第20-21页
        5. 中止试验标准第21-22页
    采集方法及评价标准第22-24页
        1. 治疗组第22页
        2. 对照组第22页
        3. 观察周期第22页
        4. 随访时点第22页
        5. 不良反应记录第22页
        6. 观察指标第22页
        7. 疗效评定标准第22-23页
        8. 统计方法第23-24页
    结果第24-28页
        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第24页
        2. 治疗前后两组治疗评价分析第24-25页
            2.1 治疗前后VAS数值变化第24-25页
            2.2 治疗前后临床有效率第25页
            2.3 两组治疗终点时间对比第25页
        3. 浮针组内有效率相关性研究第25-28页
            3.1 年龄与有效率关系分析第25-26页
            3.2 病程与有效率关系分析第26-28页
    讨论第28-31页
        1. 立法依据第28-30页
            1.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第28页
            1.2 浮针第28-29页
            1.3 夹脊穴第29-30页
        2. 方药分析第30页
        3. 问题与展望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3页
附录第33-34页
致谢第34-35页
个人简历第35页

论文共3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磁共振IDEAL-IQ技术评估原发性肝细胞癌分化程度的价值
下一篇:CT引导下Hook-Wire定位术在肺小结节临床应用及其并发症发生与预防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