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二章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效率与安全性理论模型 | 第13-30页 |
2.1 近距平行跑道运行模式 | 第13-14页 |
2.2 近距平行跑道容量计算模型 | 第14-22页 |
2.2.1 进场模式容量计算模型 | 第15-17页 |
2.2.2 离场模式容量计算模型 | 第17-18页 |
2.2.3 混合模式容量计算模型 | 第18-22页 |
2.3 近距平行跑道延误水平计算模型 | 第22-26页 |
2.3.1 进场模式进场延误水平计算 | 第22-24页 |
2.3.2 离场模式延误水平计算 | 第24页 |
2.3.3 混合模式延误水平计算 | 第24-26页 |
2.4 最小入口错开距离计算理论 | 第26-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1.5nm相关进近模式应用实例与跑道构型影响参数分析 | 第30-65页 |
3.1 1.5nm相关进近模式 | 第30-31页 |
3.2 纽瓦克机场近距平行跑道容量与延误水平计算 | 第31-45页 |
3.2.1 极限容量计算 | 第32-35页 |
3.2.2 延误水平计算 | 第35-45页 |
3.3 纽瓦克机场近距平行跑道容量与延误水平的仿真与验证 | 第45-50页 |
3.3.1 Simmod仿真模拟数据对比 | 第45-48页 |
3.3.2 纽瓦克机场实际运行数据对比 | 第48-50页 |
3.4 1.5nm相关进近模式下跑道构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63页 |
3.4.1 跑道中心线间距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8页 |
3.4.2 跑道入口错开距离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HALS/DTOP进近模式应用实例与构型影响参数分析 | 第65-99页 |
4.1 HALS/DTOP进近模式 | 第65-66页 |
4.2 法兰克福机场近距平行跑道容量与延误水平计算 | 第66-79页 |
4.2.1 极限容量计算 | 第67-69页 |
4.2.2 延误水平计算 | 第69-79页 |
4.3 法兰克福机场近距平行跑道容量与延误水平的仿真与验证 | 第79-85页 |
4.3.1 Simmod仿真模拟 | 第79-82页 |
4.3.2 其他学者模型计算数据对比 | 第82-85页 |
4.4 HALS/DTOP进近模式构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97页 |
4.4.1 跑道中心线间距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93页 |
4.4.2 跑道入口错开距离影响因素分析 | 第93-9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国内机场相关进近模式应用实例分析 | 第99-106页 |
5.1 上海浦东机场近距平行跑道容量与延误水平计算 | 第99-104页 |
5.2 上海浦东机场相关进近模式运行条件建议 | 第104-10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06页 |
6.2 展望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