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言 | 第10-12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道路自信提出的背景 | 第12-20页 |
一、道路自信提出的历史背景 | 第12-16页 |
(一)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第12页 |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 | 第12-15页 |
(三) 道路自信的提出 | 第15-16页 |
二、道路自信提出的时代背景 | 第16-20页 |
(一)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 第16-17页 |
(二)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 第17-18页 |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比较中彰显优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道路自信提出的依据 | 第20-29页 |
一、自信源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20-22页 |
(一)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 第20页 |
(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意义 | 第20-21页 |
(三)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1页 |
(四) “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 | 第21-22页 |
二、自信源于不断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第22-24页 |
(一) 坚持和完善政治制度 | 第22-23页 |
(二) 发展和创新经济制度 | 第23页 |
(三) 不断推进文化体制创新 | 第23-24页 |
(四) 继续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 第24页 |
三、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开拓 | 第24-27页 |
(一) 二位一体布局的初步形成 | 第25页 |
(二) 三位一体总布局 | 第25-26页 |
(三) 四位一体总布局 | 第26页 |
(四) 五位一体总布局 | 第26-27页 |
四、自信源于人民群众的拥护 | 第27-29页 |
(一) 人民群众——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 第27页 |
(二) 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道路自信的根本保证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道路自信面临的挑战 | 第29-40页 |
一、国家非传统安全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 第29-33页 |
(一) 我国经济安全面临的突出问题 | 第29-31页 |
(二) 民族关系中存在不和谐因素 | 第31-32页 |
(三) 人口安全面临的新挑战 | 第32-33页 |
二、我国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困境 | 第33-36页 |
(一) 党员干部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 第33-34页 |
(二) 党群关系存在不和谐因素 | 第34-35页 |
(三) 贪污腐败是影响党群和谐的重要因素 | 第35-36页 |
三、社会领域存在的矛盾与冲突 | 第36-40页 |
(一) 收入分配差距大 | 第36-37页 |
(二) 社会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 第37-38页 |
(三) 社会治理领域存在欠缺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坚定道路自信成就民族复兴梦 | 第40-49页 |
一、坚定信念直面国家非传统安全挑战 | 第40-43页 |
(一) 变革经济发展模式带动国富民强 | 第40-41页 |
(二) 坚定信念实现民族团结和复兴梦 | 第41-42页 |
(三) 以科学的方式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 第42-43页 |
二、以道路为支撑坚定党的领导自信 | 第43-46页 |
(一) 保持党的先进性不动摇 | 第43-44页 |
(二) 加强舆论监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第44-45页 |
(三) 提升党的防腐拒变能力 | 第45-46页 |
三、坚定信念为人民利益谋福祉 | 第46-49页 |
(一) 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 第46-47页 |
(二)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 第47页 |
(三)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