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4页 |
1. 课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2.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7-32页 |
2.1 植物类胡萝卜素研究进展 | 第17-28页 |
2.1.1 类胡萝卜素概述 | 第17-18页 |
2.1.2 植物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 | 第18-21页 |
2.1.3 植物类胡萝卜素合成的主要酶及基因 | 第21-23页 |
2.1.4 植物类胡萝卜素的代谢和调控 | 第23-28页 |
2.2 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研究的方法 | 第28-30页 |
2.2.1 利用遗传群体进行研究 | 第28页 |
2.2.2 利用色泽突变体进行研究 | 第28-29页 |
2.2.3 利用转基因材料进行研究 | 第29-30页 |
2.3 柑橘类胡萝卜素代谢及调控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3.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柚杂交群体的创建及其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4-54页 |
1. 引言 | 第34-3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3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5-40页 |
2.2.1 花粉活性的检测 | 第35-36页 |
2.2.2 杂交授粉 | 第36页 |
2.2.3 杂种苗的播种及移栽 | 第36页 |
2.2.4 DNA的提取 | 第36-37页 |
2.2.5 杂种鉴定 | 第37页 |
2.2.6 RAD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 第37-38页 |
2.2.7 数据筛选及序列比对 | 第38-39页 |
2.2.8 SNP标记分离检测 | 第39页 |
2.2.9 作图群体的SSR标记分析 | 第39页 |
2.2.10 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50页 |
3.1 花粉育性的检测及杂种的获得 | 第40页 |
3.2 遗传群体后代的杂种鉴定 | 第40-41页 |
3.3 RAD-Seq分析 | 第41-42页 |
3.4 测序数据处理及SNP标记多态性分析 | 第42-44页 |
3.5 F_1代作图群体的SSR位点分析 | 第44-45页 |
3.6 柚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分析 | 第45-48页 |
3.7 与前人报道的柚遗传图谱的比较 | 第48-50页 |
4. 讨论 | 第50-54页 |
4.1 柑橘遗传图谱构建中群体、分子标记及其检测方法的选择 | 第50-51页 |
4.2 柚高密度遗传图谱构建 | 第51-52页 |
4.3 与前人报道的柚遗传图谱的比较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琯溪蜜柚果皮橙色突变体性状形成机理的初探 | 第54-72页 |
1. 引言 | 第54-5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5-5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5-59页 |
2.2.1 类胡萝卜素的HPLC分析 | 第55-56页 |
2.2.2 RNA的提取 | 第56页 |
2.2.3 Real time RT-PCR分析 | 第56-57页 |
2.2.4 转录组分析 | 第57-58页 |
2.2.5 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测定 | 第58-5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9页 |
3.1 柚果皮橙色突变体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分析 | 第59-60页 |
3.2 柚果皮橙色突变体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60页 |
3.3 转录组测序分析 | 第60-66页 |
3.3.1 测序产量统计 | 第60-61页 |
3.3.2 RNA-seq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第61-62页 |
3.3.3 基因组比对统计 | 第62-63页 |
3.3.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3-64页 |
3.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 第64-66页 |
3.3.6 差异表达的基因所涉及的代谢途径 | 第66页 |
3.4 利用qRT-PCR验证RNA-seq结果 | 第66-67页 |
3.5 橙色果皮突变体果皮中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 第67-68页 |
3.6 利用两对β-胡萝卜素突变体材料筛选候选基因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2页 |
4.1 橙色果皮突变体材料积累β-胡萝卜素机理的初探 | 第69-70页 |
4.2 橙色果皮突变体材料与橙色果肉突变体材料间的异同 | 第70-71页 |
4.3 与β-胡萝卜素调控相关的候选基因 | 第71-72页 |
第四章 转CsLCYb基因调控β-胡萝卜素代谢的研究 | 第72-91页 |
1. 引言 | 第72-7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3-7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73-78页 |
2.2.1 CsLCYb转基因番茄的分子检测 | 第73-74页 |
2.2.2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RNA的提取 | 第74-75页 |
2.2.3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的表达分析 | 第75-76页 |
2.2.4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类胡萝卜素的测定和分析 | 第76页 |
2.2.5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ABA含量的测定和分析 | 第76-77页 |
2.2.6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77页 |
2.2.7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的芯片分析 | 第77-78页 |
2.2.8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 第7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8-87页 |
3.1 单拷贝转基因植株后代纯系的筛选 | 第78-79页 |
3.2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的类胡萝卜素分析 | 第79-81页 |
3.3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81-82页 |
3.4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ABA含量分析 | 第82页 |
3.5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82-83页 |
3.6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的芯片分析 | 第83-87页 |
3.7 CsLCYb转基因番茄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分析 | 第87页 |
4. 讨论 | 第87-91页 |
4.1 超量表达CsLCYb基因对类胡萝卜素α-支路的代谢调控 | 第87-88页 |
4.2 超量表达CsLCYb基因对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88-89页 |
4.3 超量表达CsLCYb基因对其它代谢途径的影响 | 第89-91页 |
第五章 总讨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 第9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7页 |
附录Ⅰ RNA-seq鉴定到的橙色果皮突变体与其野生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 | 第117-132页 |
附录Ⅱ RNA-seq鉴定到的橙色果肉突变体与其野生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 | 第132-150页 |
附录Ⅲ 基因芯片鉴定到的CsLCYb番茄果实与其野生型间差异表达的基因 | 第150-154页 |
附录Ⅳ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54-155页 |
致谢 | 第155-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