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0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2.1 我国玉米种质资源概述 | 第11-12页 |
1.2.2 北方春玉米种质资源现状及问题 | 第12-13页 |
1.2.3 欧洲玉米种质资源的现状及特点 | 第13-14页 |
1.2.4 欧洲玉米种质在我国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6页 |
1.2.5 北方春玉米区种质重点评价性状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1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农艺和产量性状评价 | 第18页 |
1.3.2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耐密性评价 | 第18页 |
1.3.3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抗病性评价 | 第18页 |
1.3.4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茎秆穿刺强度的评价 | 第18页 |
1.3.5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类群划分及杂种优势分析 | 第18-19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9-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28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0-22页 |
2.1.1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 | 第20-21页 |
2.1.2 测验种 | 第21页 |
2.1.3 对照材料 | 第21页 |
2.1.4 病原菌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8页 |
2.2.1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农艺和产量性状评价 | 第22页 |
2.2.2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耐密性评价 | 第22-23页 |
2.2.3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抗病性评价 | 第23-25页 |
2.2.4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茎秆穿刺强度评价 | 第25页 |
2.2.5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类群划分及杂种优势分析 | 第25-26页 |
2.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26-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49页 |
3.1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农艺和产量性状评价 | 第28-35页 |
3.1.1 农艺和产量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8-29页 |
3.1.2 农艺性状的评价 | 第29-32页 |
3.1.3 产量及相关性状的评价 | 第32-35页 |
3.1.4 农艺和产量的综合评价 | 第35页 |
3.2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耐密性评价 | 第35-37页 |
3.3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抗病性评价 | 第37-39页 |
3.3.1 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 | 第37-38页 |
3.3.2 对玉米大斑病的抗性评价 | 第38-39页 |
3.4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茎秆穿刺强度评价 | 第39-41页 |
3.5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优良种质的主要性状综合评价 | 第41-42页 |
3.6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配合力及杂种优势分析 | 第42-49页 |
3.6.1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产量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42-43页 |
3.6.2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单株产量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分析 | 第43-44页 |
3.6.3 41份欧洲种质选系组配组合的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SCA)分析 | 第44-45页 |
3.6.4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杂种优势群的划分 | 第45-46页 |
3.6.5 41份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组配组合的对照优势分析 | 第46-49页 |
4 讨论 | 第49-52页 |
4.1 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耐密性和茎秆抗倒性 | 第49页 |
4.2 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抗病性 | 第49-50页 |
4.3 欧洲玉米种质选系在今后育种中的利用价值 | 第50-51页 |
4.4 欧洲玉米种质选系的杂种优势类群 | 第51页 |
4.5 部分优良玉米杂交组合超对照优势低的原因和利用价值 | 第51-52页 |
5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