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车辆品牌识别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8-9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9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3 研究现状小结第10-11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1-12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及安排第12-13页
第二章 车脸单特征提取及车辆品牌识别第13-25页
    2.1 车脸数据采集第13-15页
        2.1.1 车脸区域定位第13-14页
        2.1.2 直方图均衡化第14页
        2.1.3 尺寸归一化第14-15页
    2.2 车辆品牌纹理特征提取第15-21页
        2.2.1 局部能量形状直方图第15-17页
        2.2.2 局部二值模式直方图第17-19页
        2.2.3 梯度直方图第19-21页
    2.3 分类器第21-23页
        2.3.1 支持向量机第21-22页
        2.3.2 K最近邻法第22-23页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3-24页
    2.5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基于稀疏表示特征的车辆品牌识别第25-35页
    3.1 稀疏表示理论第25-28页
        3.1.1 信号压缩感知第26-27页
        3.1.2 稀疏表示模型的建立第27-28页
    3.2 稀疏表示系数的求解第28-30页
        3.2.1 贪婪追踪算法第29页
        3.2.2 字典学习第29-30页
    3.3 基于稀疏表示的分类第30-31页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1-34页
    3.5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四章 基于融合特征的车辆品牌识别第35-45页
    4.1 多特征融合第35-36页
    4.2 基于稀疏表示的特征融合第36-39页
        4.2.1 融合特征稀疏编码模型第37页
        4.2.2 非负性约束稀疏编码第37-39页
    4.3 基于融合特征的车辆品牌识别第39页
    4.4 分类性能评价第39-40页
        4.4.1 混淆矩阵第39页
        4.4.2 ROC曲线第39-40页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0-44页
    4.6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45-46页
    5.1 总结第45页
    5.2 展望第45-46页
致谢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51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完成的科研成果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雷蒙德·威廉斯文化哲学思想研究
下一篇:木家具材料的技术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