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腐烂病菌及其侵染特性的研究 | 第12-17页 |
1.1.1 腐烂病的危害与控制 | 第12-13页 |
1.1.2 苹果和梨腐烂病的病原 | 第13页 |
1.1.3 梨腐烂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14页 |
1.1.4 植物病原真菌侵染的研究 | 第14-15页 |
1.1.5 腐烂病菌侵染的研究 | 第15-17页 |
1.2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6 | 第17-20页 |
1.2.1 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8页 |
1.2.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在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20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梨腐烂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 第21-27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21页 |
2.1.2 供试培养基 | 第21-22页 |
2.1.3 主要试剂 | 第22页 |
2.1.3.1 抗生素 | 第22页 |
2.1.3.2 试剂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23页 |
2.2.1 不同浓度潮霉素下梨腐烂病菌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22页 |
2.2.2 梨腐烂病菌分生孢子的诱导 | 第22页 |
2.2.3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 | 第22-23页 |
2.2.4 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的转化 | 第23页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页 |
2.3 结果 | 第23-25页 |
2.3.1 不同浓度的潮霉素对梨腐烂病菌生长的影响 | 第23-24页 |
2.3.2 农杆菌介导梨腐烂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结果 | 第24-25页 |
2.4 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梨腐烂病菌强、弱致病力菌株转化子的获得 | 第27-39页 |
3.1 材料 | 第27页 |
3.1.1 菌株 | 第27页 |
3.1.2 引物 | 第27页 |
3.1.3 试剂 | 第27页 |
3.2 方法 | 第27-31页 |
3.2.1 转化子荧光稳定性的测定 | 第27-28页 |
3.2.2 转化子的验证 | 第28-30页 |
3.2.2.1 病菌总RNA的提取 | 第28页 |
3.2.2.2 DNA消化 | 第28-29页 |
3.2.2.3 反转录合成cDNA | 第29页 |
3.2.2.4 PCR扩增反应 | 第29-30页 |
3.2.2.5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第30页 |
3.2.3 转化子生长速度的测定及菌落形态的观察 | 第30页 |
3.2.4 转化子致病力的测定 | 第30-31页 |
3.2.4.1 分生孢子伤口接种方法的选择 | 第30-31页 |
3.2.4.2 转化子致病力的测定 | 第31页 |
3.2.4.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页 |
3.3 结果 | 第31-37页 |
3.3.1 转化子的荧光稳定性 | 第31-32页 |
3.3.2 转化子的验证结果 | 第32-33页 |
3.3.3 转化子的生长速度与菌落形态 | 第33-35页 |
3.3.4 转化子的致病力 | 第35-37页 |
3.3.4.1 分生孢子不同接种方法对发病的影响 | 第35页 |
3.3.4.2 强、弱致病力菌株转化子致病力的测定结果 | 第35-37页 |
3.4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梨腐烂病菌在梨组织内侵染的荧光显微观察 | 第39-49页 |
4.1 材料 | 第39页 |
4.1.1 接种材料 | 第39页 |
4.1.2 接种体的制备 | 第39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4.2.1 病菌分生孢子膨大和萌发的观察 | 第39页 |
4.2.2 ‘丰水’梨离体叶片接种 | 第39-40页 |
4.2.3 ‘丰水’梨离体和活体枝条接种 | 第40页 |
4.2.4 主要仪器 | 第4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4.3.1 强、弱致病力菌株的分生孢子萌发率 | 第40-41页 |
4.3.2 强、弱致病力菌株在‘丰水’梨叶片上的侵染与扩展 | 第41-43页 |
4.3.3 强、弱致病力菌株在‘丰水’梨枝条上的侵染与扩展 | 第43-47页 |
4.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附录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