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导论 | 第11-13页 |
1.1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2 研究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1.4 研究路径 | 第12-13页 |
2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基本内涵及功能探究 | 第13-19页 |
2.1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基本内涵 | 第13页 |
2.2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功能探究 | 第13-19页 |
2.2.1 实现庭审集中审理,提高庭审效率 | 第14页 |
2.2.2 整理案件事实和证据,明确争议焦点 | 第14-15页 |
2.2.3 防止法官预断,保证审理公正 | 第15-16页 |
2.2.4 证据展示和调取 | 第16-17页 |
2.2.5 为控辩审三方搭建合法的信息交流平台 | 第17-19页 |
3 比较法视野下的庭前会议程序功能借鉴 | 第19-27页 |
3.1 美、英、日和我国台湾地区庭前准备程序概述 | 第19-23页 |
3.1.1 美国庭前会议程序 | 第19-20页 |
3.1.2 英国答辩和指导听证程序 | 第20-21页 |
3.1.3 日本第一次审判日前、后的准备活动 | 第21-22页 |
3.1.4 我国台湾地区庭前准备程序 | 第22-23页 |
3.2 美、英、日和我国台湾地区庭前准备程序功能借鉴 | 第23-27页 |
3.2.1 整理争议焦点功能 | 第23-24页 |
3.2.2 证据展示功能 | 第24-25页 |
3.2.3 解决程序性事项功能 | 第25页 |
3.2.4 控辩审三方搭建合法的信息交流平台功能 | 第25-27页 |
4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运行考察及关键问题分析 | 第27-38页 |
4.1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运行考察 | 第27-31页 |
4.1.1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启动主体和决定主体 | 第27页 |
4.1.2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参加主体 | 第27-28页 |
4.1.3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适用范围 | 第28-30页 |
4.1.4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召开形式 | 第30-31页 |
4.1.5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效力 | 第31页 |
4.2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关键问题分析 | 第31-38页 |
4.2.1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适用率低 | 第31-33页 |
4.2.2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主持人选择存在冲突 | 第33-34页 |
4.2.3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中其他参加人范围界定不清 | 第34-35页 |
4.2.4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事实和证据整理功能发生“变异” | 第35-36页 |
4.2.5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召开形式二元化 | 第36页 |
4.2.6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效力欠缺 | 第36-38页 |
5 我国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完善建议 | 第38-43页 |
5.1 多渠道提高刑事庭前会议程序适用率 | 第38页 |
5.2 统一刑事庭前会议程序主持者人选 | 第38-39页 |
5.3 清楚界定刑事庭前会议程序的其他参加人 | 第39-40页 |
5.3.1 被告人应当参与刑事庭前会议程序 | 第39页 |
5.3.2 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应当与强制辩护制度挂钩 | 第39-40页 |
5.4 准确适用案件事实和证据材料整理功能 | 第40页 |
5.5 规范刑事庭前会议程序召开形式 | 第40-41页 |
5.6 赋予刑事庭前会议程序效力 | 第41-43页 |
5.6.1 赋予法院在刑事庭前会议程序作出裁定的法律效力 | 第41页 |
5.6.2 赋予刑事庭前会议程序中达成合意对后续诉讼行为的绝对效力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